飲食作家葉怡蘭/我家巷口─且談,享受小吃的方法

休日早晨在台南总是睡不晚,特别若瞥见窗外天气佳阳光好,总是禁不住刹那涌起的馋念,早早醒觉、起身出门;通常不远走,熟稔邻里轻松可达小吃摊,一碗虱目鱼汤或牛肉汤配肉臊饭,有时则是咸粥或是花生菜粽配味噌汤,闲闲享用了,再移步附近咖啡馆喝杯咖啡,方才心满意足悠悠晃荡回家……我的家乡日常,其乐陶然。

是的。在我心目中,这才是真正享用小吃的方法。

每一种深具代表性的小吃,都是在一方一地的固有食饮文化、在漫漫岁月里源远流长荟萃凝炼成形。图/叶怡兰提供

「我家巷口」──近年越来越风行的,每提到在地、特别台南小吃推荐时总常出现的一句话,特别上月,《米其林指南》台南版必比登推介公布后,更是传颂一时。

此语最早应是出自网路名人二师兄以谐趣满满但篇篇一击中的之笔、谈台湾各地城市个性特色的系列文章。同为台南同乡的他,以这么一句霸气十足(但谁也不服谁)的「我家巷口屌打」,淋漓具现了台南人对自家小吃的由衷拥护与骄傲珍惜。

而我,更觉是一语点出了,市井小吃本有应有的核心神髓。相较于正式餐馆、高级餐厅来,小吃从来非为自顾自独立的存在,而是生于长于烟火人间,紧密连结、扎根于所处地域、环境和人群里,从形式、面貌、食材供应体系、菜色、风味甚至营业时间,都因周边环境条件之涵泳孕育影响牵动而决定。

这也是为何,从过去到现在,每提到小吃,我总是特别坚持特别古板守旧甚至畏怯不前:

畏怯贸贸然的创新──只因每一种深具代表性的小吃,都是在一方一地的固有食饮文化、在漫漫岁月里源远流长荟萃凝炼成形,非能一夕即成一蹴可及,怎能不守护爱惜。

畏怯种种以「更新」、「再生」名义的改易与搬移──已经有太多太多痛悔不及的前例了!将原本融入区里街巷民居间的小吃摊硬生生拔起,放进光鲜亮丽商场建物中,每每就这么斲断了与在地间的联系,失根后,本色本味随而不存。

畏怯扬名四方后「升级」成企业连锁、四处拓点设店──为能多量制作、多地供应,原本道道皆由店主亲身亲手亲力亲为当炉持做,从此全数转为一式一样标准化流程;传统手工食摇身一变成量产品,味道或者稳定一致,却终究必当流于平凡。

畏怯大量游客的大举涌入──只要深深热爱、依存小吃长大的人就知晓,真正美味的小吃往往耗时费工本高利薄,生意兴隆固然好,一旦轰动挤爆大排长龙,过头了,平白累死店家,一点无益。

最重要是,每一慑人之味,都是店主多少年来从不懈怠的努力,加之邻居熟客月月周周日日的齐心监督护守,方能点滴造就而后代代相承同时精进;一旦全由也许一生只消费一次的观光客占据,在地客再走不进来,同样也是一种失根,最终连特色与品质也难能维系。

而这种种,正是「我家巷口」的真味真义。

所以,我总是对仿佛点将录一样的各城市乡镇小吃之「二十必访、五十必吃」,以及各种各样给星打分数列排名的「最佳」、「最好吃」之指南推荐抱持保留(甚至畏怯)态度。

因为对我而言,小吃不是这样吃的。

追名追星,执着论较牛肉汤这家比那家好、肉臊饭谁谁比较棒……所得着的,就光光只停留在味蕾或搜猎心态上的一时快爽而已,难免轻易忽略了,围绕着食物、我认为是最迷人的,所在周遭独属于它、也是成就它的人文、氛围、境遇、人情。

所以,走出台南,行旅每一陌生城市,必不可少的我的小吃走踏路线,从来不是以「店点」来决定,也从不在意错漏了什么必访必吃,着眼点首要在「区域」:老城区、旧街坊,城镇过往历史风华、市场市集庙宇、常民生活汇聚之地,然后,一边儿散步走看,一边重点觅食,将所见所沈醉之人事风物风土,和小吃一起纵情欢悦下肚。

那滋味况味情味,才能真正涓滴入心,久长回甘。

是我眼中,最能享受小吃,同时,也是守护小吃得以本色本貌、久久延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