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提「两岸一家亲」 王金平:似乎可打破困局
记者杨佳颖/台北报导
立法院30日进行最后一天的行政院长赖清德施政总质询,而前院长王金平循往例压轴登场,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题,发表30分钟质询稿。针对当前两岸困局,王金平指出,若不局限于党派之见,「两岸一家亲」的主张与自己「认宗爱台、汉魂台魄」的理念,似乎可打破当前困局,找到可发展的方向。
王金平30日质询指出,在统独、蓝绿、世代、族群纠葛纷争下的台湾,当然难有一锤定音、大家都满意的两岸政策,但自己与台湾各阶层广泛交换意见,大多数人认为「两岸一家亲」有可能是当前两岸关系下,较可被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他进一步指出,「两岸一家亲」的主张,遭受民进党基本支持者的反弹,但2018年2月底台湾民意基金会的民调却显示,虽然有33.4%不赞成,但有51.7%逾半数的民众赞成,并取得跨年龄层、跨省籍的多数支持,其中更获得35至60岁间中壮年龄层绝大多数的赞同。
王金平接着回顾,自己在上次总质询称「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与大陆间有相同血缘、言语、宗教、文化;做人要慎终追远,大家不会因为政治原因而不认祖归宗,且认祖归宗能减少彼此间的歧异,放大彼此的同、缩小相互的异,冲突对立自然会大大的降低,有利于朝野的和谐,社会的团结,「血缘认宗是两岸的脐带,中华文化是两岸交流融合的桥梁」。
王金平直言,若不局限于党派之见,「两岸一家亲」的主张与自己「认宗爱台、汉魂台魄」的理念,似乎可打破当前两岸困局,找到可发展的方向、可实践的道路。
王金平发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全文:
前言
主席、赖院长,各部会首长、列席官员,本院同仁,大家好。
金平今天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题向行政院提出质询。因受限于时间,行政院无法以口头全盘回应本席论述,与其沦于枝节、单点、单项的零碎回应而失焦,还是请行政院以书面回复更为周延。
政治是众人之事,人民是为政的核心,得民心者才真正得天下。《群书治要》文子下德篇写到:「所谓得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称尊号也,言其运天下心,得天下力也;有南面之名,无一人之誉,此失天下也」翻成白话就是:即使取得再大的名位,拥有再大的权势,称王、称帝,未得民心,也是枉然。
荀子王制篇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也就是尚书所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即人民是政治的主体,人民期待于执政者,有时只是很卑微地「为生活,求生存」能获保障而已。
以「为生活、求生存」为基础,进而保民、养民、教民、安民,更进而重民、贵民、爱民、仁民。总括就是尚书所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是孟子尽心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政治思想的核心,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为政之道,也是适用古今中外执政的普世价值。
以民本思想,落实于当前的政局,有以下三项最起码的标准一、倾听人民的心声,顺应民意。二、执政掌控国家机器,掌有国家资源,是为确保人民有生活免于匮乏,生存免于恐惧的自由。三、巩固社会团结,人民乐意为社会奉献一己之力。
回顾民进党政府执政近二年来,朝野更对立、社会更分裂、政治更纷争、政局更不稳。执政党为政绩辩解之余,是否有太多源于完全执政的权力傲慢,专断独行,置法理与社会是非对错主流价值于不顾,而为所欲为的结果?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做为立法院老兵的金平,以谋国之诚向行政院提出质询。
以总统为核心的双首长制VS以行政院长为核心的内阁制
2000年总统大选,在「要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的选择中,台湾人民选择民进党的陈水扁先生当选总统。2008年,人民对民进党执政极度失望,选择了国民党的马英九先生当选总统。2016年,人民又对国民党执政极度不满,选择了民进党的蔡英文女士当选总统。
2000年到2008年,陈总统任内更替了6任行政院长,2008年到2016年间,马总统也更换了6任行政院长,但都无法挽回人民对国、民两党执政的信心。2016年蔡总统就任,已近两年。也更换了2任行政院长。18年来,更换14人次,平均任期约1年3个月。显示台湾的政局不稳定、政治不安定。
自1996年公民直选总统以来,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三位总统都在卸任后,被起诉,面对官司诉讼。这是个案的偶然?或体制造成的必然?
面对行政院长不断的更替、卸任总统的司法缠身,以金平参政数十年的体会,大胆推论,其中或许有个案个别差异下的巧合,但也不能排除可能是当前宪政体制下的必然。
金平当然知道,宪政体制,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毕竟只有自己的脚才知道,甚么鞋子才能穿得舒适,走的平稳长久。
为了台湾的长治久安,顺利发展,我们能否在不劳师动众、不修宪的前提下,有机会确立究竟是走向「以总统为核心的双首长制」,或「以行政院长为核心的内阁制」?此刻该是台湾必须面对、检讨、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金平清楚,这是会引起争辩的议题。除了法理论辩外,唯有实事求是,敢于面对问题,不受限于既有的思维,解放思想、归零思考,才有解决的可能。
候选人喜欢以「改变」为主题,挑战现状,赢得选举。为了赢得明天,台湾也更应该认真面对挑战,思考「改变」。
人民的心声:长治久安的政治体制、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金平必须很诚恳地指出,再多、再精的算计,也解决不了宪政运作的困局,更解决不了当前两岸的困局。唯有倾听到人民的心声,以民为本,以民为主,落实人民的意愿,才有长治久安的宪政体制,才有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金平虽是中国国民党党员,却不受限于立场或意识形态,为人处事以公道自许。不同立场、不同族群、各个阶层,都有金平的朋友,他们愿意与金平相互坦诚沟通意见。近年来,金平强烈感受到,多数人对台湾下一步怎么走,感到既忧虑又徬徨。
台湾应该往何处去?金平认为,只要不受制于「我执」的意识形态,不局限于既有的框架,也不要简化为或统或独的选择题。以全球情势、两岸实力,实事求是面对真相为基础,不受限于既有的思维,解放思想,思考各种可能,才有机会,以最低的代价,最可行的方案,确保台湾人民最大的利益。
遗憾的是,现况下,追求独立的朋友很焦虑,认为再不赌一把、冲一下,未来独立的机会不大。期待统一的朋友,也很忧心,若是放任独立的言行持续渲染之下,台湾前途难测。双方已因极度焦虑忧心,逐渐呈现脱序的言行,社会正在加深对立、持续割裂中。
不受统独局限的多数人,面对两岸差距继续扩大,大陆对台湾的压力和吸力也持续增加,忧心台湾的优势不再。如今两岸冷对抗,更是两岸和平稳定的变数,更加深台湾人民的忧虑。
根据媒体民调显示,不满意蔡总统处理两岸关系表现的人,由2016年的四成八,一年后增长为五成六。今年元月底,台湾民意基金会民调显示,人民对蔡总统的两岸政策,由2016年8月,51%的满意度、39.7% 的不满意度,到今年元月份逆转,满意度为30.8%、不满意度59.6%。两年不到,满意度跌了20.6%,不满意度提高了30%。民进党政府必须要面对,高达60%民众不满意的现实。
同一份媒体的民调又显示,40%的人愿赴大陆就业,38%的人愿意让孩子去大陆念书,是8年来的新高,而且比例正在上升中。
政治上,人民感受到来自大陆日益增强的压力,政府似乎无力回应。生活上,面对个人的生涯规划,各阶层,不论父母、年青人、企业家、中产阶级等等,相当多的人,感受到大陆强大的拉力,正面临选择的焦虑。
金平以为,两岸硬碰硬的冲突,既非必要的选择,也非必然的发展。只有真诚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才有解决困境的方案。否则再多的口号、声明,对人民而言,都因不切实际而无感、冷感,甚至反感。
两岸一家亲,认宗爱台解困局
金平当然清楚,统独、蓝绿、世代、族群纠葛纷争下的台湾,难有一锤定音,大家都满意的两岸政策。但金平与台湾各阶层广泛交换意见,大多数人认为,「两岸一家亲」,有可能是当前两岸关系下,较可被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两岸一家亲」的主张,遭受民进党基本支持者的反弹,但2018年2月底台湾民意基金会的民调却显示,虽有33.4%不赞成,但有51.7%逾半数的民众赞成,且取得跨年龄层、跨省籍的多数支持。其中获得35–60岁之间,中壮年龄层绝大多数的赞同。
上次总质询,金平指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与大陆之间有相同血缘、言语、宗教、文化。做人要慎终追远,我们不会因为政治原因而不认祖归宗。认祖归宗让我们减少彼此间的歧异,放大彼此的同,缩小相互的异,冲突对立自然会大大的降低。有利于朝野的和谐,社会的团结」、「血缘认宗是两岸的脐带,中华文化是两岸交流融合的桥梁」。
若不局限于党派之见,「两岸一家亲」的主张与金平「认宗爱台、汉魂台魄」的理念,似乎可打破当前两岸困局,找到可发展的方向、可实践的道路。
两岸进入相互吸、拉、推的新赛局
3月16日大陆两会闭幕之后,大陆官方刊物即刻发布对台的政策方向:「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大陆发展进步」、「台湾问题的解决,是两岸综合实力较量的过程,根本上取决于大陆自身发展进步」。由此可以看出,大陆已经充份认识到,两岸综合实力的较量,才是解决两岸关系的核心。
「让台湾同胞,享有国民待遇,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的「对台两遇」政策,必然随着大陆国力的发展,加大力度。「对台两遇」政策,势必逐渐取代文攻武吓。今后两岸将进入相互吸、拉、推的赛局。北京当局,也势必会以崭新的战略攻势,开展更灵活的战术手段,争取台湾民心。面对新的两岸赛局,我们做好因应的对策了吗?
过往面对大陆对台的主张或建议,执政当局最制式的反应,就是拒绝与否定。今后是否应重新思考除拒绝外的因应对策?过往面对大陆的对台政策,除了否定、漠视、反击之外,今后是否应更慎重、更面对现实、更有智慧的回应?
《远见》今年3月14日民调显示:18–29岁年轻人,是对31条政策最积极回应的年龄层。61.6 %的受访者,会增加考虑到大陆发展的意愿。安心生存与生活是人民最大的期盼。当大陆以对台新思维,提出惠台或对台31项政策时,相对于我们的8大强台政策,两岸相互吸、拉、推的结果,我们还能留住多少菁英?反抗、对抗的冷战思维,显然已难因应新变局。
分裂的台湾无力因应大陆的崛起
台湾社会已因立场不同,相互仇视,分裂、对立,这是台湾的灾难。任何人,尤其有权力的从政者、有声量的发言者,都有责任不能任其发酵。当政者,更应主动有所做为,消弭正在严重分裂社会的言行。一个分裂的社会,除人民受害之外,也必然不利于执政者的政绩。
消弭或至少减少人民的对立、分裂,是执政者的义务,更是责任。人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也被评为东亚最幸福的国家。假若没有这些纷扰、对立,金平相信,不但在亚洲、在世界,台湾都可以名列前茅。台湾曾经拥有可向世人、向对岸自豪的民主多元、包容共存的价值。曾几何时,互泼的油漆、互割的铜像,撕裂了台湾,让台湾失色。
本届以来,金平历次对行政院的质询,总是苦口婆心地呼吁,「蓝绿恶斗不中止,大罗神仙下凡也救不了台湾」,上次质询更呼吁,「朝野不和谐、社会不团结,两岸难和平。」
遗憾,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恶斗更延续、更激烈,蓝绿更分裂、更对峙。而且已由政治领域,蔓延到了社会层面。例如党产条例与促转条例,金平曾苦劝民进党,事先多沟通,事缓则圆;事后才好施行。民进党挟持完全执政的绝对优势,不理会条文有违宪之虞的谏言,强制通过。金平也呼吁大法官,应扛起责任,在宪政制体制内依法裁决,以安躁动的社会。很遗憾,大法官会议至今仍置相关释宪案于一旁,冷冻不处理。一个会期又过去了,社会对立更为激烈,最后都是输家,没有赢家。
台湾不只在两岸议题有南辕北辙的对立,对历史解读、国族认同、发展方向、社会基本价值,甚至公共政策,处处都呈现严重的分歧。分歧,已经不只是蓝绿、党派的分歧;即使各党派内部,蓝、绿各自支持的群体中,也一再出现分歧、对立、排斥、冲突。大家本是同根生,都是拿中华民国身份证的中华民国国民,都是生活、生存在台湾,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却因为认同、信仰、支持立场而相互仇视、相互攻击。今天你断他的头,明天我断你的头;今天你泼漆,明天我也泼漆,再不互相自制约束,分歧加大、仇恨加深,当从铜像头断到人头,从红漆变成红血,受害的仍是中华民国国民。
立场不同的人,如果是就事论事的辩论,纵因观点有所不同,还有讲道论理的空间。令人忧心的是,如网路上不同立场的拥护者,却常以极尽丑化,恶劣的语言相互攻讦,互贴标签。如称主张统一者为「支那贱畜」,称主张台独者为「倭奴」。既是贱畜又是「倭奴」,彼此去之而后快,有何不可?人民之间,真的有那么大的仇恨吗?风俗之厚薄,系于一二人心之所向,当权者当为所当为。不应再放任仇恨对立的言行,继续扩散渲染害台湾。
试想一个严重分歧、对立、分裂的台湾,一个相对于大陆,成长较缓慢的台湾,面对十九大、政协、人大二会结束,政局安排妥当后的大陆,展现出上下一致的意志;两相对比,团结、奋斗的台湾,与大陆竞合,都很辛苦;何况是严重分裂、仇恨对立的台湾?人民当然焦虑、担心。
一步之遥 功亏一篑大陆认为2008年以来,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所建构的两岸关系,已因民进党执政而改变。今天金平不以有无九二共识为题而论,试图以如何面对处理九二共识为题,拟提以下意见供大家思考。
2015年11月7日,马英九总统与习近平主席,以两岸领导人,非两党负责人身份,举行新加坡会谈,将九二共识定调是维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基于政府政策延续原则,民进党政府当然可以毫无悬念地延续九二共识,以此继续做为两岸政策的基础。当然,基于政党轮替,新执政者也有权改变前朝的政策。然而,分析蔡总统520就职演说,民进党政府,既未完全否定九二共识,却也不愿公开接受九二共识。
蔡总统说:「两岸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我们也将努力维持现有的机制。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92年之后,20多年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形成的现状与成果,两岸都应该共同珍惜与维护,并在这个既有的事实与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两岸的两个执政党应该要放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
中华民国宪法,现实上目前有效统治台澎金马;法理上,主权则涵盖中国大陆,就是俗称的一中宪法,民进党内如谢长廷等人也曾如此主张。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则明白定位两岸之间非国与国的关系。蔡政府也愿承受两岸已协商签署的各项协议,而协议签署的前提,就是以九二共识为基础。
蔡总统公开宣示的两岸声明,虽不言明九二共识,但九二共识却隐然存在其中。虽不言明一中,一中也隐然存在其中。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同样也隐然其间。难怪蔡总统任内,之前曾任两岸工作的重要成员会说,离九二共识「只是一步之遥」,言下之意是「真意隐含其间,呼之欲出」。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语还休,何不如讲明白,大家不就好办事了。问题能够获得解决,困境也就顺利突破.
实事求是、面对问题;解放思想、解决问题。既然蔡总统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是要再往前迈一小步、成就两岸往前发展的一大步;还是在现状下,始终有着功亏一篑的遗憾,这都在当政者的一念之间。
实事求是、面对挑战;解放思想、解决问题
金平深知蔡总统面对民进党基本支持者的顾虑。但看大陆文革之后的情势,党垮、政垮、经济垮、社会垮、民心垮,当时大陆领导人邓小平要推动改革开放,谈何容易?文化大革命下的教条主义,绑住中共全党上下。邓小平以为,改革要成功,在于秉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黑猫、白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的实践主义,实事求是、面对挑战;解放思想、打破教条主义的紧箍咒,成就今天的中国大陆。
民国60年代起,台湾内部要求政治参与的民主浪潮,声势高涨,锐不可挡。对外要面对改革开放后逐渐强大的大陆,逐渐流失的国际空间;经国先生,实事求是面对挑战,解放思想,开放大陆探亲,废除戒严、解除党禁、报禁。
当时国、共两党领导人,背负所谓神主牌的压力,绝不低于今天民进党面对基本支持者的压力。正因为蒋经国、邓小平两位领导人的敢于突破,大陆才有今天的成就,台湾才有平和演进的民主,2000年民进党也才能顺利取得政权,平静政党轮替。
民进党政府若能「实事求是」面对困局「解放思想」大胆迈出,也必可创造属于民进党,备受肯定的历史地位。
这两天,全球都注意到,北韩面对剑拔弩张的情势,金正恩实事求是、面对挑战;解放思想、解决问题,以平昌冬季奥运打开僵局为起点,到亲访北京进行习金会,逆转情势开启和平对谈的曙光。
金正恩从核武试爆,到宣示朝鲜半岛朝向无核化的转变,一念之间,放下我执,一切僵局可解。两岸的僵局,金平相信,只要心诚为民,以民为本,一切的我执,也可以在一念之间,化僵局为和局。
各位委员同仁到过我办公室,都会看到在墙上挂着两幅字,一幅是我写来勉励自己、宋朝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也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另一幅则是别人勉励于我,写的是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前句,亦即「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我把这两句话,送给院长与各位阁员,一起共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