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梓翔/我们热爱的中华队

文/游梓

最大公约数」 (Highest Common Factor) 是数学名词,指能整除多个数字的系列数字中,数值最大的一个。例如12、16与20间的最大公约数是4。

如果比喻某件事是你我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意思是说那事是我们的「共同成分」,即使我们呈现的样貌并不相同。

英文也有类似说法,但一般习惯说「最小分母」 (Least Common Denominator) 或「公分母」,这是指多个分数中不同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可以整除所有分母的数中最小的一个),例如1/2、1/3和1/4分母间的最小公分母是12。

要是比喻某件事是你我他之间的「最小公分母」,等于是在说我们都是那事的一种成分,你我他样貌不同,但有个更大的事物是我们的「共同归属」。

台湾是个多元社会,不同群体历史经验政治信仰各异,虽然生活中我们其实拥有不计其数的「共同成分」,但每当遇到认同与政治,似乎就难有共识,难以找到那个「最大公约数」。

好在经过这些年的政治发展,很多人相信「中华民国」慢慢成为了那个「最大公约数」。经过了多年的背对国旗、否认中华民国之后,反对党候选人终于出现在中华民国的生日庆典上,这总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如果真心把中华民国当成最大公约数,就不该再出现「去中华」的举动,例如不挂国旗,不使用国旗配色,或是在运动竞赛中,抗拒多年来早已成为最大公约数的「中华队」称呼。这种抗拒总让人想起民进党上一次执政时如火如荼的「正名」运动,总让人怀疑他们真的把中华民国当成2300万人的「共同成分」。

况且,中华民国不该只是我们的「共同成分」,她应该是台湾所有人的「最小公分母」,是我们的「共同归属」。你我他样貌不同,但我们都属于中华民国,我们无分族群、无分政治立场挺的都是同一个中华队,无论比赛结果如何。

更重要的是,一旦中华民国成为我们的「最小公分母」,将更有助于确保台湾的现状和安全,因为无论对岸如何解读,都无法否认「中华」与「中华民国」确实是他们历史与文化的一部份。两岸之间因为中华民国,将可能找到某种「最大公约数」,让和平发展的现状能够维持。

既是台湾人的「共同归属」,也是两岸间「共同成分」,这个「中华民国」我们怎么能不好好保护,怎么能不大声喊出我们热爱的「中华队」?

作者游梓翔,现任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专任教授。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