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梓翔/在亚马逊书店的虚实之间

▲亚马逊开设了一家实体书店,从虚拟空间走回实体空间。(图/游梓翔提供)

文/游梓翔

近三十年来,传播业中出现了新媒体与旧媒体的二分法。新媒体这个词用得浮滥,大致是指在数位网路科技下出现的崭新媒体生态。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的一项结果,就是旧媒体面临生存危机,有的「濒临绝种」或甚至完全消失。其中最危险的就是依靠「墨水纸张」的媒体。光点取代印刷平板取代纸面新闻和娱乐用电脑手机观看就好了,翻阅报纸杂志快成退休族群的嗜好。读实体书的人也愈来愈少,愈来愈多人看的是电子书(只看脸书的就别提了)。

新媒体的好处很多。写本文时我人在海外,电脑写完后按个键就到了编辑哪里,编辑审阅后按几个键就上了网,几乎零时差地到了你的荧幕和手机,我们不太不可能回到那个用手写稿、等待邮寄、用手批阅、打字印刷,再派送到你家的年代。

不过新媒体也有坏处资讯的量更大、速度更快、距离更远,却因为取得太容易,体验与珍惜变相对少了。毕竟文化得靠浸淫,不能只靠点选。

很多大学教授早就发现科技对知识的伤害。过去学生得要听了课并且抄了笔记才有修了课的感觉。但后来只要影印了同学的笔记就觉得学完了,现在更进一步简化:这课没问题,我已经下载了老师的PPT了。

新媒体的副作用让传播业最近出现了某些「钟摆效应」——追寻旧媒体的往日美好。有的教授规定学生手写笔记、音乐迷放下iPod改用黑胶唱片录音卡带销售量大增,就算你的iPad能轻易存入几千本电子书,拿着并翻阅实体书才有读书的感觉。

▲亚马逊书店至少多找回了一些文化感。(图/游梓翔提供)

►►►掌握最新观点,欢迎加入88论坛粉丝专页

几乎要随着实体书一起「濒危」的传统书店,这几年也同样受到「传播保育人士」的关心。书店某种程度上是实体书的自然野生栖地,唯有这个栖地获得良好保存,实体书这个物种才能健康延续。如果看过汤姆汉克梅格莱恩主演的《电子情书》,会知道许多人一度担心具特色的独立书店被大型连锁店吞噬,但这几年在亚马逊一类网路书店的竞争下,传统书店业的巨兽或倒或趴,反而某些独立书店在网路和连锁两强的夹缝中找到一丝空间。

就在亚马逊带着「书店杀手」形象,朝最终消灭传统书店的结局推进时,这个剧本最近却来了个逆转,去年11月初,亚马逊出人意料地决定在西雅图极具特色的「大学村」(University Village) 商场,该商场的「鼎泰丰」旁,开设了一家亚马逊实体书店,从虚拟空间走回实体空间。

除了响亮的品牌,这个实体书店主打的特色有:架上的书都以封面向前方式摆放(当然能上架的书将极为有限)、架上每本书都提供网路评价并可用手机扫瞄详细资讯。在150坪大小的空间中要放入图书区、儿童区、电子设备区,比起其他书店感觉拥挤些,不知是否是为了要营造某些传统独立书店的温暖感。另外书店还用高于同业的薪资聘请了能够提供购书建议的服务人员。

这书店店面虽小,又暂无分号,但由于非常「跳tone」,引发的关注颇高。但树大招风,对于亚马逊为何要开实体书店,充满了怀疑论者—有人认为亚马逊只是用这个店面来搜集敌情,了解实体书店消费者有何不同,最终是要回去壮大其电商与电子书市场。有人认为亚马逊只是要做个主题商店,让观光客有地方可以造访与拍照,充其量不过是个假门面纪念品贩卖部罢了。

有人认为亚马逊是为了卖自有品牌的书和电子阅读器,由于缺乏店面,其他传统书店又不愿意展示贩售来自「邪恶帝国」的产品,他们需要自己的展售中心。有人认为亚马逊是为了公关。利用自己电子商务大量低价进货的优势,一面消灭其他书店,一面扮演「补位」的角色,改善「书店杀手」的名号

这些角度都值得继续观察,但乐观来看,地表上多了一家书店还是好事。这个临近华盛顿大学的高端商场过去长期有一家巴诺书店,五年前不堪房租高涨退出了,亚马逊书店至少多找回了一些文化感,即使怀疑论者都是对的。

我喜欢书店,喜欢待在书店的感觉。电子书很方便,但如果经常看电子书是要以跟传统书店说拜拜代价,这代价就太高了,我愿意耗费交通成本、承受带着几本书在身上的重量,我也愿意排队结帐,只要能让更多实体书店在我们的传播生态里陪伴我们。

掌握即时讯息↘免费下载新闻云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

●作者游梓翔,现任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专任教授。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