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二十年秘境 绿博会现身
文/马萱人
宜兰「绿色博览会」十四年前开始举办,内容已大致不脱花草造景、健康养生。然而今年首度开放已封闭二十年的自然秘境「大石鼓」,并推出「漂流之林」—— 由五所建筑院校师生以漂流木等可回收建材创作、表现全面环保概念的展区,让人为之一亮。
绿博场地「武荖坑风景区」,近入口处做为设施妥当的露营区已经好一阵。其实,近上游因溪中大石不少、命名为「大石鼓」之处,对岸还有一片杂木林未曾开放,直到今年绿博开幕。因为长期维持原始状态,有一区老欉柚树得以保留,正逢开花处处飘香,可说是绿博中由老天爷创作的「展示品」之一。
要拜访这秘境得先搭桥,因为之前无桥能过河。桥虽然不须太大,负责规画此展区的宜兰县政府环境保护局局长陈登钦,可找来重量级团队—— 曾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台南艺术大学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教授吕理煌领军的「建筑繁殖场」。
吕理煌带学生,很强调一起亲手盖建筑,而且从不预画蓝图,皆是摸透环境纹理后,才动手。像这回到绿博造桥,就先自建木架构小屋以及维持正常生活的厨房、洗衣区等,成为溪畔的临时住民。一个半月和这条溪相处,吕理煌师生打造出全台唯一的手造钢桥。
它由两座桥组成,分别是长二十五公尺的「种子桥」与三十公尺的「柳叶桥」。两桥以一道木板横撇接起,连结处底下仅以两个小桥墩轻触河面,其他桥面下就没有大支柱,可见其结构之严谨与强固。
武荖坑此处溪面不宽,但过这两座桥得花不少时间。种子桥最上层与最下层木栈道包合起来,形状像颗种子。但是桥里头不只一层,桥面高低交错,不停引导行人以不同角度观看这一带山水。桥中还有着种子寓意的复杂与生机:底部是能坐下来赏鱼的中空区域。实际连结对岸的柳叶桥也长的不乖,桥面不断起伏,两端甚至展开,让人能躺在上头欣赏风景,简直不鼓励人下桥了。这两座桥是「漂流之林」的核心。其他四组建筑系师生则利用宜兰各台风、水灾留下的漂流木搭配可回收建材,以建筑文法演绎,让漂流木、竹子不再只有原始自然、但未经当代诠释的一面。
例如由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林静娟师生创作的「梦见蒙德里安的树」,利用漂流木与金属构件,搭出了画家蒙德里安式的几何矩阵。但它不是只有平面,而是立体的依地势逐层蔓延,最后延伸至河中,很像一座吊脚楼。如果走到对岸回看它,这座建筑却又长的像一棵树了。可说兼具抽象与具象。
实践大学建筑设计学系副教授王俊雄是这回展览的策展人,他与同系助理教授林圣峰与学生也创作了作品「木石,水路,花树下」。这群构造在「漂流之林」中乍看最不像所谓的「建筑」,其实它们是一座座「亭」。
实践团队以「编织」的概念来挑战工法。漂流木这么硬当然无法实际编织,他们是加上铁件来组合,模拟、放大织品的线条,最后漂流木长的很像三大片叶子围在一块,成为作品「木石」。「花树下」使用较软的竹子,虽然可以直接弯曲,但最后将每根竹子上端剖成八条,各自弯成云状再相互接起,也是经过不断实验的。
此外,中原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也参与了这场建筑与环保的对话。这群上百位建筑师生的创意一个比一个解放,但也严谨遵守尊重自然、回收建材等理念。没有传统展览典型的平面输出版展示文字与图片,但是深度的诠释绿色生活,的确是更高竿的展览。
【 更多报导 】
婚姻陷风暴》童年被欺负 于美人养成把语言当武器
四度破产!2年内,他从7.7万翻身净赚1600万
台湾那么努力那么聪明,却这么便宜
凭什么要求员工有热情?奇怪捏
※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