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梓翔/会吵的孩子有糖吃,然后呢? 

华航服员抗争,达成诉求!(图/本报资料照)

文/游梓

航空服罢工虽已落幕,余波仍在荡漾。这几天各种评论都有,有人欣见罢工胜利、有人愤怒旅客权益受损,有人担心「涟漪效应」。许多评论对此事件用了「会吵的孩子有糖吃」的评价。我想根据这句话,从五个不同角度思考一下其中涵盖的错误观念

思考点一:空服员是「孩子」吗?把罢工看成「孩子」要糖吃,是第一个比喻不当。员工不是孩子,员工离职、被竞争挖角,或是跳槽其他公司司空见惯,孩子行吗?员工不是孩子,员工是透过提供专业服务,为个人及公司争取更好发展,共同打拼的「伙伴」。

员工不是孩子,高层管理者也不是「家长」。家长心态即使在纯家族企业中都应该避免,何况是公开上市或资金大量来自政府的公司?管理者不是家长,而是高薪管家」。管家的规定要与伙伴沟通,且尽可能给予更大方便以让伙伴能提供更好服务。这么看来,以「一致」为由非要员工到桃园报到,沟通时又显露「孩子不要吵」的态度,是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思考点二:什么是「糖」?把要求改善劳动条件视为要「糖」吃,也是比喻不当。糖不该吃多,甚至不吃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劳动条件对工作伙伴们及公司却至关重要,它更像是「阳光空气水」,更好的阳光空气水可以让工作伙伴们过更好的生活、更有尊严,更重要的是让公司在争取人才时更有竞争力,最终提供更高的服务水平台湾现在的一项严重问题就是一切强调「cost down」,不以低薪为耻。少吃点「糖」会死吗?忘了劳动条件是生活、尊严和竞争的必需。

思考点三:「糖」从哪里来?无论是更多的「糖」或是更好的「阳光空气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果要提升劳动条件、提升薪资代表有人必须买单。这经常代表资方要牺牲某些获利或是顾客要为服务付出较高的费用。这次华航的新「管家」们在宣传自己是多么照顾员工、多么擅长救火的同时,也别忘了他们的慷慨和水源来自全民,至少应该少帮自己抹粉,多和真正买单的人说声感谢。

▲华航空服员罢工。(图/记者季相儒摄)‎

思考点四:罢工是「会吵」吗?似乎过度轻描淡写。吵是话语性的,你不听或不回嘴就好,罢工则是行动性是阻碍性的,目的是要资方要社会「痛」,为了达成目的罢工者是会自伤且伤到他人的。也因为如此,《劳资争议处理法》才会有特定行业劳工不得罢工或要顾及「必要服务」才能罢工的条款。试想,如果水电事业劳工或医护人员罢工,这个「痛」会不能替他们争取到权利吗?但是如此一来就「伤」人太重了。航空业虽不在法令不准罢工的行业中,但对于因此事而被伤到的华航顾客,欢庆胜利的同时道歉可以更多一点。

思考点五:其他「孩子」怎么办?本次协商是华航空服争取到的优惠条件,其他伙伴或「孩子」是否可以比照?如果因为「禁止搭便车」,而只限于华航空服适用,慷慨的华航新「管家」或是努力争取更好「阳光空气水」的伙伴们就为德不卒了。

普及更好的劳动条件应该是一辆「捷运」,而不是「便车」,不仅华航的劳动条件应该适用公司其他伙伴,其他竞争航空也应该多照顾自己的员工。在国际上取得五星评价的航空,伙伴待遇也应该具有国际水平才是。当然,乘客也该愿意为更好的服务多付出一点代价

写到这里,不由得不想起最近教育部否决所有私立大学学费微调的事,其实台湾各大学的劳动条件距离其他国家包括大陆在内的差距正在拉大,但教育部还是一副「统统不准涨」的家长心态,而许多评论者还是希望「廉价」,唉,只怪事情还没到「忍无可忍」吧。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游梓翔,现任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专任教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