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域操演惩处争议下的国军传播困境

吕礼诗

168舰队张凤强少将越域操演而为海军舰队指挥部以「违反长官职责」及「违反部属职责」等罪移送国防部高等军事法院,日前侦查终结,处分不起诉;另海军司令部官兵权益保障委员会亦已投票撤销大过处分。看来惩处的争议已告平息。回顾事件过程中的风风雨雨,所衍生国防部及海军司令部的传播困境,仍有待军方各级长官以智慧化解。

在越域操演惩处的争议中,我们可以从国防部、海军司令部,以及张舰队长个人意见表达中观察到:事件的发生由军方掌握话语权时,媒体几乎无法获知张舰队长的个人意见与事件全貌;但随着舆论及退役将领对于张舰队长表达几乎一面倒的支持时,张舰队长个人的意见及事件的真相才渐为媒体所知悉及报导,此时国防部及海军司令部对张舰队长惩处的坚持似又产生了转圜。

此囿于议题争议性,而个人或群体依其所观察到的「意见气候」判断自己意见主流性的现象,即为政治学及大众传播理论的「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沉默螺旋」可能上演小人物悲歌,亦可能因媒体的影响,形成多数错误共识之「乐队花车效果」(bandwagon effect),尤其是面对专业门槛较高的军事领域更是如此。

另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国防部及海军司令部虽然一再强调对该案的处理旨在匡正演训纪律,绝对没有涉及个人的好恶;但事实上,对于媒体的质疑却一再的以「挤牙膏式」消极回应,甚至研判张舰队长是否违纪抗命的「关键电报」竟「失而复得」!凡此种种,皆为国防部及海军司令部认为自己较不容易受到负面讯息的影响,而其他阅听人比较容易受影响的传播理论之「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 effect)及以行为限制或规范负面讯息的第三人效果之「行为效应」的具体实践。

军队与媒体间,长久以来即存在「新闻自由」与「国家安全」之两难,且媒体传播在资讯科技的推波助澜下,新闻内容评论更加的即时化、社群化及专业化,对于军事新闻的管制已不可同日而语。国防部于1991年起虽已建立各军种军事院校军团单位的发言人,然其除了代表单位对外发言及处理新闻工作外,更应时时体察社会氛围及与媒体互动中所产生的传播现象,避免国军在处理负面新闻的当下,肇生更多的负面新闻,使国军的形象更为不堪!

作者吕礼诗,北市,前海军官校军事学科教官与自由撰稿者。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