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电共生收益稳 养虾场成模范

宪政杨智翔父子渔电共生室内白虾养殖占地约3公顷,已经营运有2年时间。(杨智翔提供/庄曜聪台南传真)

政府推动绿能预计到2025年,全台太阳能光电装置将达到20GW(百万瓩),其中渔电共生的部分约4GW,换算约需要近8000公顷土地,也引发养殖渔民关注,目前实际案场并不多,而在台南市安南区的杨宪政、杨智翔父子看准潜力,2年前就将自家鱼塭改为室内养殖场顶棚种电,内场专养白虾,收益相当稳定,也有不少人前来观摩取经。

杨智翔家族当地的养殖世家,从爷爷时就从事养殖,种类多样化,包括虱目鱼草虾、白虾,还有高价鳗鱼等,前后已经有50多年,但受到环境污染病害市场变化因素影响,养殖面积大减,甚至父执辈不少人也转行,不再从事相关工作,连杨智翔一开始也在科技厂当工程师

2018年台南学甲一处2.3公顷渔电共生室内白虾养殖池启用,时任行政院长赖清德到场剪彩,杨宪政、杨智翔父子前去参观,认为这个模式可行,决定将自家3公顷鱼塭改成同样方式,在当初「渔电共生」还是个概念时就大胆投入。

杨智翔说,因没有和能源业者合作,又要控制成本父子俩自己摸索,一开始完全依照室外养殖的方式来养虾,差别只是多了个遮风蔽荫的屏障,起初没有问题,没想到接近第一次收成时,虾子突然暴毙,几乎死光光,让人手足无措。

杨智翔四处求助,直到找上黄三宜,黄同样出身养殖世家,原本台积电工程师,后来进入成大虾类疾病控制与育种研究中心,5年前转战养殖业,他以相关研究技术经验导入,严格控制水质气温变异性总算让养虾场轨道

黄三宜说,室内养殖可控性高,又能阻绝室外型可能造成的空气细菌(如鸟粪)等污染因素,养殖的稳定性更好,顶棚种电还有第二收入来源,对看天吃饭的养殖渔民来说,等于是「买保险」。

杨智翔表示,目前养虾场运作近2年,每分地放养约10万尾虾苗,是室外场的一半,育成率约有8成,比渔电共生要求的7成还多,迄今已经收成3次,共卖出5000台斤白虾,以市场价格估算收入近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