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Big Data大数据正在改变生活

图、文/远见杂志

Big Data大数据正在改变生活.创造新生意看见未来5分钟从个人电脑发明、网际网路云端,电脑科技人们的关系愈来愈紧密, 每隔三、五年就会出现新概念,并且期待带来新商机。2012年开始,「Big Data」正成为这个备受瞩目的新概念、新机会。Big Data称为大数据、海量资料巨量资料, 其重要性不在于数据资料有多少,而是人们如何应用软硬体,从各种数据中找出线索、趋势,以及商机。更令人期待的是,只要资料够多,海量资料不只能提供「后见之明」, 甚至可以预测大自然的变化、人们的购物行为。

早在多年前,趋势科技董事长张明正已经退出第一线实务经营。但是2009年时,经常游走世界的他突然间活跃于台湾各大企业界,主动去敲中华电信董事长吕学锦、广达董事长林百里的门,希望跟他们沟通云端大未来的台湾机会。

果然,云端科技已是今天台湾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最近几个月,继云端后,张明正又看到了科技新浪潮。那就是海量资料分析的大数据潮(Big Data)。

「先有了云端,才有大数据,这是延续下来的发展,」他操着一贯的兴奋语气说,云端,是真的钱,但很无趣,都在盖伺服器资料中心,但大数据的应用很有趣,马上资料分析后,就能给回馈,进入回馈经济学的时代

张明正已把大数据融入生活中。2012年中秋节,他计划为二儿子在花莲可眺望太平洋的地方,举办一个具海誓山盟意象的户外婚礼,200多个宾客将飞往花莲。

但事前CNN天气预报,那几天台湾将迎来超级台风,而且会从花莲登陆。逼得张明正犹豫不决,到底该换到台北大饭店?还是如期到花莲?

这时Big Data给了他最佳判断。当时他找到了「KNY台湾天气资讯」App,这个App收集了过去几十年来的台湾气象资料,张明正想要知道中秋节当天花莲会不会下雨?数十年的资料,经过海量资料分析后显示,花莲中秋节当天下大雨机率只有三成,让他决定照原订计划,顺利地举行了一场圆满婚礼。

2013年 台湾Big Data将全面引爆 能让张明正这么兴奋的原因,还在于他看到了台湾的新机会。

「未来就是云端,加行动装置,加感应器,这是未来20、30年最重要的产业结构,」张明正认为,台湾擅长做硬体,海量资料的末端感应器商机,台湾绝对能掌握。

没错,总是走在时代尖端的张明正,再度看到了一个巨浪来袭。台湾若不抓住这次机会,恐怕会落后。

Big Data,台湾翻译为海量资料或巨量资料,大陆翻译为大数据,在2011年正式被命名,2012年被称为全球「Big Data元年」。研究机构IDC则预测,台湾的Big Data将在2013年全面引爆。

这股大数据潮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何会成为未来技术与应用的主流?

主要是随着社群媒体手机监视器、天文望远镜到卫星、生产线和各种感测器等的普及,来自不同管道的资料不断诞生,已经多到现有技术无法消化的地步。

根据IDC的估测,全世界资料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换而言之,也就是每两年就增长一倍。而且,90%是近两年才出现的。

第五波科技浪潮 大数据产业成形 「海量资料已是无可避免的IT变革,」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表示,个人电脑时代的杀手级应用,是Office文书处理软体;但在目前的云端时代,就属海量分析「最杀」。

有人给了海量分析另一个伟大的封号「第五波科技浪潮」。第一波是大型电脑,第二波是个人电脑,第三波是网路,第四波则是社群媒体。 为了抓住新的历史机遇,美国政府更于2012年启动「大数据研发计划」,投入2亿多美元推动海量资料的提取、存储、分析、共享、视觉化等研究,并将其与对超级计算和网路的投资相提并论。

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则认为,资料已如一股洪流注入了世界经济。麦肯锡预估,未来10年美国保健产业与海量资料有关的商机,高达3000亿美元,包含减少医疗纠纷、用药避免浪费、增进健康品质。另外,根据IBM调查预估,海量资料目前的商机是71亿美元,并将以年增长20%速度持续成长,预计2015年达到180亿美元。

庞大的商机,这两年吸引了上百家欧美公司相继投入Big Data,组成了「大数据产业」的上中下游。矽谷在海量分析的新创公司迅速增多,经营模式可谓绚丽多彩、百花齐放。其中一家美国公司GNIP,拥有推特(Twitter)从第一天开张至今所有的推文,光是靠卖这些推文,GNIP就能赚钱。

2012年4月,海量资料的代表性公司Splunk成功IPO,当天市值高达32.8亿美元,则再度掀起投资界对海量分析的关注。

不可否认,海量资料在欧美,正是方兴未艾的新科技。把美国矽谷最时兴的海量分析技术带回台湾、功典资讯执行长陈杰豪相信:「海量资料的风潮会延续很久,十几年。」

大数据在中国 年复合成长51.4% 海量资料在大陆也是异常火红,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网路公司一概投入。2012年网商大会,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便说:「假如我们有了一个数据预报台,就像为企业装上了一个GPS和雷达,企业的出海将会更有把握。」

IDC预测,中国的海量资料技术服务市场,将以年复合成长率51.4%的高速成长,在2016年达到6亿1650万美元。

海量分析在台湾,虽然大多数人还不清楚其效用,却也有企业赶上了这股风潮的第一个浪头。

中华电信研究院所开发的云龙系统,可利用海量分析在10秒内画出歹徒的行径轨迹;104人力银行正计划利用海量分析的新技术,提高求才与求职之间的撮合度,均是看到大数据潮后的产物。

「不同行业的Big Data应用案例,将在2013年一一浮现,」专为企业提供海量资料解决方案的知意图负责人蒋居裕,如此预估台湾的市场趋势。 资料在以前被视为垃圾,现在却被视为资产,这是大数据时代的第一个变革。2012年初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一份题为《大数据,大影响》(Big Data Big Impact)的报告宣称,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

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是,资料不像机器、厂房一样,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而折旧,相反的,重复使用、不断雕琢,它可能增值。可预测未来5分钟的股票涨跌 海量资料带来的第二个变革是,它将成为微利时代的企业新优势

麦肯锡在2011年发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报告,明白揭露海量资料将成为竞争的关键性基础,并成为下一波生产率提高、创新,和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支柱。

「找出大家都不知道的事,可以比竞争者早走一步,」EMC台湾总经理刘容志说,将会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换言之,谁能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出有价值的资讯,谁就有机会在大数据时代占优势,以确保公司每一个商业决策皆明智,在竞争的红海中不至于犯错。

所谓事出必有因,利用适当的分析工具,甚至可以从新闻中推测股票在未来的5到10分钟会涨还是会跌,这一点也不神奇。

数据是死的,如何赋予生命?洪小文指出,微软扮演的角色,就是提供海量资料的分析平台和软体,也正在开发一个好用的工具,名为「metro eyes」。

「这会有点像office软体,」洪小文说,任何人都能拿这个工具做自己想要做的分析,一装上就能用,分析的人不需要再写一行程式。「一旦普及,所有人进入海量资料的门槛就很低,」洪小文指出其中的重要性──本来是实验室的人或是专家才能做的研究,现在每个人都能进行。

未来第三个颠覆性的变革是,海量资料的影响层面,不像云端仅止于科技业,海量资料分析所带来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企业界

在政府、医疗保健、交通和学术研究、体育等领域,均能将海量资料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快地,从小学生到老奶奶,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将意识到海量资料对日常生活、企业经营和政府治理,带来大转变。

「不过,它是一种进展,而不是一夕变天,」资策会资深产业分析师兼组长翁伟修指出,海量资料对于日常生活的改变将是渐进式,为人们提供更好的选择。

大数据、大改变、大商机。大数据时代的新应用和新的商业模式,即将改变全球每一个人的生活。欢迎来到大数据时代。

企业如何启动大数据? 五步骤拥抱海量商机 ■ 第一步 企业主愿意接受并拥抱大数据潮。赛仕顾问服务处副总经理蔡宜真指出,企业的领导人要相信海量资料将带来的利益,有领导人的支持,效果最好。

■ 第二步 决定要搜集什么资料。不要陷入资料漩涡中,应该清楚列明大数据计划的目标,需要哪些资料、试图从海量分析中获取什么情报等。企业应该从几个指标开始,先专注于能提供最大价值的资料。

■ 第三步 成立Big Data小组,或是引进外部的咨询顾问。

■ 第四步 了解哪些技术可用。分散式储存架构是存放资料的基础,接着加入预测型分析工具,包括Hadoop、Hbase、Cassandra等技术,最后是数据视觉化工具,包含展示资料、理解资料、演绎资料,以协助判读。

■ 第五步 开始分析结果,调整作业流程。海量分析的关键是采取行动,只有最终付诸行动,资料才能发挥价值。 至于大数据计划的相关费用,依资料量大小及应用层面而不同,从数十万到上千万元不等。台湾大数据顾问服务公司的收费方式,多为安装启动费加上每月会费,前者一次收5~300万不等,后者每月3~120万元不等,按服务内容多寡,价格区间差别很大。

台湾如何抓住大数据商机? 张明正:开发感测器是台湾优势 大数据浪潮下,张明正看到台湾的新机会是开发各种各样每人每天带在身上的感测器。

例如在美国,有一家厂商想出Pebble手表(小黑石手表)的产品概念,个人手机与电脑中的资讯都会直接连到手表,光这个概念就吸收了1000万美元资金。而类似这种手表就是台湾人可以开发的商机。

可以上传与下传分析资料的感测器,一直是台湾强项,现在流行把5、6个感测器全部挤在一个小小的IC晶片上,而台湾的IC制程高达八成以上就是在做这些事。

此外,感测器的次系统要同时整合类比和数位,才会有电、有磁、有热。但国外已经很少有人在谈类比,台湾还有很多老师傅会做,且用很便宜的板子,有利于大量散布的低成本需求,这是台湾独有优势。

张明正最近就发现奇美医学中心精神科主治医师张凤麟有类似研究。过去13年来,张凤麟自费1000多万元,累积病人资料,并且研发一个指环,戴在食指上,随即可将指温以折线图呈现在电脑荧幕上。若波形向上,代表血管比较扩张、手指温热,「意味着受测者处于比较放松的心理状态,」张凤麟说。

情绪指环原本是用来教导患者记住放松时的心理感觉,反复练习,便可自行放松。张明正知道这个研究后如获至宝,双方决定合作,希望导入大数据的商机中。

张明正也分享,大陆某位市长告诉他,再兴建机场已没有意思,但若台湾可以研发出情绪指环,他可以买200万个,免费发送给市民,每天搜集市民情绪,等到搜集的资料够多,便可进行情绪分区,以市民的快乐度为施政依据,就是最棒的政绩了。

大数据潮再度开启台湾跟外商平起平坐的新机会。张明正热情补充:「很多创业的机会会跑出来。」

个人如何因应大数据潮? 避免「被搜集」, 隐私保护是关键 每一天,每个人在脸书所有的留言、打卡或按赞被搜集在各企业的伺服器上;每个人的容貌和打扮都被安装路口及大卖场的监视器捕捉并记录;每个人何时何地刷卡买了什么东西,都被发卡银行分类归档。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搜集」,再加以资料整合与加总。或许有人不在意,但对于隐私至上的信奉者而言,等于是一种「数据监控」,因此有人说,Big Data就是乔治‧欧威尔的政治讽刺小说《一九八四》,书中那位极权社会里的「老大哥」,无所不在地监视个人隐私。 IBM软体事业处副总经理林世伟指出,从银行帐号密码、信用卡卡号、身分证字号、个人肖像权,到网路活动、交易行为、基因排序等,凡是「可以透过这些被搜集的资料对应到特定个人」,这样的海量分析便是侵犯隐私。比如,监视器拍到的个人面貌可以被搜集,但除了犯罪侦察,不可再透过关联分析知道这个人的姓名及住址。 专属个人的资料,在被搜集之前,个人要确保已被充分告知或授权,方为隐私自保之道。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