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必须政治化:「第三势力」的再检视

林峰正担任第三势力「时代力量」建党工程副队长。(图/记者刘康彦摄)

作者王颢

编按:本文撰文时间原为2014年1月6日,今日登出提供读者观察台湾政治变化的另一个侧面。

前司改会执行长林峰正号筹组新政团,喊出「社运政治时程已逼近」,再次揭开运动政治化的话题。就逻辑上而言,「运动政治化」这组问题意识必然有着两项前提跟假设:第一、当前台湾的运动是「去政治」的,因而有着再「政治化」的空间;第二、运动的「政治化」是好的。而要评估林峰正作出此一呼告所欲端出的解决方案,是否真能解决他自己设定的运动困境,我们恐怕必须先商榷何谓「运动政治」。

运动的「政治」是什么意思?运动的「去政治」又是什么意思?Kate Millett在1970年出版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一书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Kate Millett指出「政治」一词的根本指涉,是一群体与另一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借由这个概念的推演,我们可以区分出怎么样的谈论是「政治的」、而怎么样的谈论又是「去政治的」。简单例示,就以女性主义所关切的性别问题来说,假使我们把「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传统,归因于某种生物生理的自然分化,如此就是一种「去政治」的谈论方式,忽视了性别之间的权力关系。相反地,「政治化」的谈论方式则提示我们必须看见性别之间,包含着剥削、宰制,以及压迫等种种的权力关系。

宁应斌在〈性政治:性运的由来及其派别〉一文曾耙梳现代政治话语的发展缘由,并且整理了现代政治话语相关的语词系谱,总结道:「『政治』在现代的政治话语系统里必然关连着以下几个最基本的语词…像是:压迫、剥削、歧视、管制支配(宰制)、阶层殖民化…,还有平等、权利、自由、正义、抵抗权力、多元、民主、解放…等等」。因此,「政治化」,就是指透过上述这些语词来描述、解释、分析、操作、介入种种权力关系。

简言之,当我们主张要把某X政治化,意思就是说,必须用「压迫、剥削、歧视、管制、支配…平等、自由、正义、解放…」等概念,来谈论X的权力关系。例如,族群政治是谈论族群与族群的权力关系;性别政治是性别与性别的权力关系;阶级政治是资本家与工人的权力关系;民主政治是政府与人民的权力关系。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申论,所谓「运动的政治」,它的根本内涵,即为政治化地来谈论运动与运动间的权力关系。

运动与运动间的权力关系,在许多方面可以着眼观察。举例来说,参与人数较多的运动,往往便很自然地被看作是比较具有正当性;媒体曝光度(接受度)较高的运动,也很自然地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话语权。类似这样子的数人头,或者因为既定存在,便好似不证自明地具备正当性的运动观点,就是一种将运动给「去政治化」的谈论。相反地,如果要政治化地谈论运动(亦即将运动给政治化),就表示我们必须用「压迫、剥削、歧视、管制、支配」等概念,来描述、解释、分析、操作、介入运动与运动的权力关系,并且追求它们之间的「平等、自由、正义、解放…」。

林峰正在〈社运政治时程已逼近〉一文中,将解严前后台湾多样的社会运动,通通打包视为是与当时政治运动的「相应相生」,具有共同之「对抗党国」、「政治民主化」之整齐目的。而他为眼前运动局势所端出来的解决方案,无论是该文刊登当天由于内文表达暧昧不清而被误解为是表态投靠民进党,又或者是隔天接受访问才真相大白,欲与林义雄黄国昌等人共同筹组之「第三势力」,无论是对历史的诠释,或者眼前提出的方案,其实都是重回到台湾运动「去政治化」缘起之滥觞,亦即90年代民进党美丽岛系的根本主张──政治民主优先论。

这个主张一言以蔽之,是认为「民主政治」具有一优先性,而它的具体内涵就是「政党政治」(认为「政党政治」的正常运行即为「民主政治」落实之表征)。在90年代,美丽岛系的主张,将民进党视为是统一战线,各个运动(无论是阶级、性别、族群…等),都必须通过「民主政治」来达成。换言之,这些议题无论如何重要,都无法自行具备独立的「议程」,只能成为待「民主政治」落实后再藉民主来推动的「议题」。在《新头壳》的报导中,林峰正说:「社运人士普遍跟政治保持距离;但结果却只能在街上大吼大叫…要不要思考…如何透过这个选举来促进运动的目标」,这其实并非新的观点,而只是走回90年代美丽岛系的窠臼当中。

▲今年是美丽岛事件35周年。(图/记者徐文彬摄)

当年的「政治民主优先论」有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泛政治化」、「社运政治化」,或者「政运对社运的收编」等等。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名称中的「政治」都是特指狭义的──民主(政党)政治。正因如此,这个要求运动「(民主)政治化」的主张,反而成了一种「去政治」的运动观点,例如把政党政治目前作为国家权力分配的主要或唯一渠道的现实给自然化,也把公民资格作为民主(政党)政治的参与门槛给自然化。这个要求,于是也是一种「去政治化」的要求,势必无法认真看待,民主(政党)政治,与其它(阶级、性别、性、族群…)政治之间的权力关系,并且回避使用「政治」的方式──用「压迫、剥削、歧视、管制、支配」等概念,来理解运动与运动间的关系。

林峰正把台湾社会运动的起始点设定在1980年代,台湾的社会抗争其实有着更为长远的历史,1980年或许只能说是党外之美丽岛系的起始。虽然林峰正口口声声说,要成立一个「新政党」,目的是建立一个「新模式」来解决台湾困境。然而,无论究其史观或者主张,目前为止,我们实在都还看不到太多新意。是故,基于支持运动的政治化,我必须暂且对林峰正的提案抱持怀疑。

●作者王颢中,苦劳网记者,本文获得同意刊载。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