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深度解析中国大陆的金融沈疴

利率市场化金融政策与结构所衍生的资金供需失衡,促使影子银行产生,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权变作法,让问题愈演愈烈,如何以低风险高效益的策略思维,逐步解决影子银行的海啸警铃,乃是中国大陆金融改革的重心。

【文/梁国源】

中国大陆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7年,当时主要指银行贷款证券化及其衍生产品的市场。但近年来,影子银行的「版图」快速扩增、型态愈显复杂,一直被外界视为恐形成金融风暴莫大隐忧。

简言之,影子银行泛指拥有类似银行功能,却又无法直接获得中央银行流动性和公部门信用担保支持的金融中介机构。亦因为影子银行不属于「正规」的金融体系,故独立于传统银行体系监管之外,且具有借短贷长的期限错配、高杠杆性、操作风险大等特征,使它潜藏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容小觑,也让中国大陆政府为因应国内可能引爆的信贷膨胀问题,管制商业银行的程度,比起欧、美等已开发国家更为严格。

例如当国际间大多仍笼罩在一片宽松氛围时,中国大陆自2010年起,货币政策便由金融海啸期间的扩张型转为稳健型政策、监管单位透过窗口指导规范国营银行放款额度,使银行可贷资金受到限制,再加上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处于高档,导致银行体系资金配置效率下降,经营成本因而上升。

在此情况下,市场资金需求逐渐无法从传统银行体系获得满足,从而转向直接发债或影子银行体系的管道。中国大陆将这个过程称为「金融脱媒」,即为资金融通去中介化(包括存款和贷款的去中介化)。同时,为了在高度管制下寻求更高的收益,银行业将贷款包装成理财商品、或透过银信合作等受监管较弱的管道流向资金需求者,皆助长影子银行的规模扩展。

影子银行的规模扩增迅速

广义而言,目前中国大陆影子银行以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银行理财商品及民间高利贷等3种主要型态存在。「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是指在企业发债的直接金融方式外,尚包含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非透过银行体系的贷款方式;「银行理财商品」泛指银行买入企业债券等中长期债券后,再以较短的年期将证券分拆,卖给零售投资者;「民间高利贷」则代表民间的金融体系

进一步分析这3种影子银行的型态,更可得知其扩张幅度之快。就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而言,在2006年以前,社会融资总量中有将近8成资金系由银行中介体系新增人民币贷款所创造。然而,2013年1~11月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却因影子银行的蓬勃发展而降至55.59%。

会出现此一现象,便是自2010年起,在金融管制的政策因素、资金垄断及利率非市场化环境下,银行倾向将这些贷款投放至信用风险较低的大型国营企业,促使资金需求孔急的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体系取得所需资金,因此转至影子银行体系求援,形成金融双轨制

●梁国源现职:元大宝华综合经济研究院董事长、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荣誉教授台湾大学经济学系兼任教授、两岸企业家峰会特聘专家

经历: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系主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经济学系访问学者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2014年1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