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钱荒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两岸金融大竞合的启示

臧正

台湾自与大陆签订货币清算协议以来,一直到最近甫签署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一连串的两岸金融开放措施,让「陆银参股」、「宝岛债券」、「人民币存款」等成为国内财经新闻高频率词汇,各金融业者无不摩拳擦掌,希望能在两岸金融的大竞合时代占有一席之地。笔者对两岸金融业合作的深化以及双方金融市场有序互动乐观其成,但却不免要提醒国人培养对大陆金融市场风险认识与监管意识。其中,当前最值得国人关注的,便是大陆急速增长且难以控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该体系博弈所引爆的「620钱荒事件

有别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乃是以高度利率管制下的「金融抑制」为背景,而由金融业、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及国有企业为主体进行监管套利以及金融创新的一个与正规银行体系「共生却有别」的有机系统。此体系由商业银行所主导,一般不涉及证券化及复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主要依赖零售而非批发管道进行融资,杠杆率也较欧美为低,但同样具备期限流动性转换功能,且不享受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障以及央行贴现窗口的流动性支援。而在当前的中国影子体系中,咸认风险较不易监管、违约风险较大的,乃是银行理财商品。银行自行设计或代销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较短、年化收益率高于存款利率,已经被大陆民众视为与存款相似的「保本」替代商品,更被银行视为与同业拆借、逆回购交易同等重要的流动性来源渠道;而其高收益的代价经常是回避监管,利用银信银证合作等管道,将资金以「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形式,变相贷放泡沫化风险极高的领域,甚至用「借新还旧」等类似庞式骗局方式吸引大众投资。这样的产品结构,搭配大规模的发行量以及不正的销售手法,让大陆市场一直都有理财产品恐将大规模违约进而引发银行危机的忧虑。

今年六月端午节前,由于适逢大陆银行业的半年结算,乃是同业间调动头寸以及各项理财产品的结算高峰期,「部分银行因为理财产品及相关影子银行业务亏损恐对同业违约」的说法甚嚣尘上。到了6月20日,由于人民银行拒绝了四大行调降存款准备率以及对市场提供流动性的请求,上海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一度飙升至13.44%,「钱荒」事件达到高峰,各式谣言如:中国银行资金违约遭人行挹注4,000亿人民币、工商银行遭人行投放500亿元,以及光大银行对兴业银行拆借违约高达千亿元等消息,更在市场间不胫而走;而上证指数更在银行股的领头下,于6月23日暴跌了5.3%。虽然有关银行违约的谣言均被否认,各国的财经专家也多半认为这次的钱荒事件是人行有意控制过度膨胀的信用供给以及结构性调整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前奏,但均不免对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是否确实有能力控制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以及中国是否在近期将发行大规模的银行倒闭或系统性金融危机等有所疑虑。此外,近期不断攀升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也显现银行诉诸理财产品以缓解短期流动性的现象,这也加深了部分学者或市场分析专家对大陆理财产品有可能在近期内大规模违约进而导致投资人大量向银行挤兑、要求返还本金的担忧。而大陆目前仍欠缺银行金融机构的破产法制,倘若发生违约潮,相关金融机构是否能够「有序破产或清理」,更是届时系统性风险会不会持续扩散的关键因素。台湾的金融产业值此两岸金融大整合的时代机遇,有大机会也有大风险,笔者抛砖引玉,期许在两岸金融往来的一片叫好声中,吾人也能有更为细致又不失宏观的风险思考。浅见以为,此番钱荒事件以及导火线的大陆影子银行体系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监理面向的启示与省思

1. 我国金融业及人民币商品的投资大众,在台资金融机构获准以RQFII方式投资大陆资本市场、获准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及同业拆借市场,以及我国允许陆资企业在台募集宝岛债后,势必将与其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产生连结,对大陆金融机构的曝险程度也将大幅提高,业者以及金融监管部门不可不对该体系有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监控。

2. 大陆金融体系的监管透明度仍有不足,如钱荒事件发生三天后,人行才正式发表声明,而主管银行业的银监会迄今都还没有就是否确有银行违约等情提出正式的说明。未来对岸的监管机构是否会适时且适切地提供我方监管机构相关资讯,将成为两岸金融监理合作的一大考验。

3. 大陆的金融监管机构虽然有放任金融机构倒闭以抑制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决心,但其尚未有真正法制化的金融机构破产或清理机制,而呼吁已久的存款保险制度,也仍仅处于倡议阶段,倘未来真有金融危机发生而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安全或存续的情形时,两岸监管者应如何协调彼此间的危机管理与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机制,都将是刻不容缓的监理议题

4. 市场纪律(market discipline)机制的有效发挥,是确保金融稳定的重要环节,而我国金融机构于获准参与大陆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及同业拆借市场后,将有机会扮演「同业相互监管约束」的重要行为者。届时我国监管单位如何帮助业者善加发挥同业间的约束影响力,以协助大陆金融业妥适管理影子银行风险,将有望成为两岸金融监理的创举与全球金融监管的典范

●作者臧正运,律师、美国杜克大学法学博士候选人。以上言论不代表《ETtoday新闻云》 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