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台湾金融业的机会与挑战
近来中国大陆政府扮演的角色已逐渐转变中,对市场不做过多干预,开放某些金融商品,逐步放宽人民币汇价及利率幅度,虽是台资银行的大好商机,却也必须注意可能的风险。
【文/张晋源】
同样一块钱可以有不同意义。把钱放银行里面,我们不承担风险,但这一块钱不会创造任何就业机会,我们称它为「资金」。当银行把这一块钱借贷出去,帮助民众创业,资金就变成为「资本」。资本承担风险,创造就业机会,透过银行的运作,钱的本质改变,从资金转化为资本,可以发挥更大的功能。
但资金如何转换成资本?最主要是银行借贷,有资金的人透过银行交给需要资本的人,赚取利息报酬,银行将承担这个风险,存钱者间接提供给借钱者,因此是一种间接金融。至于存的钱到哪里去了?不知道也不在乎,只在意银行的利息有没有进来,需要用钱时,钱还在不在?
间接金融的发展,促进经济成长,这点无庸置疑。但是这个发展是透过杠杆操作形成的,如果发展不受制约,也有后遗症。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A炸鸡店自有资金1,000万元,生意做得很成功,决定全台复制一百家分店,每一家店需要100万元资本,总共向银行借1亿元。突然之间假油事件发生,生意急转直下,每一家赔了10万元,亏损虽然是暂时的,可是A的自有资金赔光,只能宣布倒闭。这一倒闭会使银行损失几千万元,100家分店关门,银行可能还撑得住;如果是1万家,银行可能就撑不住,可能发生银行倒闭事件,造成系统性风险。所以当间接金融的杠杆拉得很大,银行的系统风险加大,经济状况也变得敏感而不可预测。
假如A炸鸡店采取不同的方式,自有资金一样1,000万元,可是100家的分店都找当地的人出资90万元,由A负责管理。这时假油事件导致每一家分店损失10万元,并不会导致A炸鸡店倒闭。这种由资金拥有者直接转成资本承担风险的形式是直接金融。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都是将资金转换成为资本的重要机制,资金转换为资本的效果愈好,金融效率愈佳,经济发展更稳健。影响资本转换效率的原因很多,经济金融政策设计与执行效能、金融产业成熟度,甚至人民信心等都有影响。
中国三大现象 值得关注
但是发展如偏向间接金融过多,同样的商业损失在间接金融过度发展的情况下,会造成崩溃式的灾难,甚至银行倒闭,但在直接金融适度发展的情况下却不会造成崩溃式的灾难。这就是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差异,虽然都是把资金转换成资本,但两者的稳定度不一样。
现象一是经济发展相对依赖间接金融,直接金融相对不足。中国大陆在这几年透过国有银行间接金融发展很庞大,除了商业银行,还有相对不受规范的影子银行泛滥,间接金融远大过于直接金融,有诸多系统性风险的隐忧。
现象二是中小企业借不到钱,产生就业、家计问题。中国大陆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如果放款给国有企业发生倒闭,这是政府的责任,所以银行倾向放款给大型国有企业,而非资本额小的中小企业。这是中小企业贷不到钱的第一个原因,为责任归属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承作中小企业放款的作业成本高。贷款给大型国有企业金额高,马上就有大笔利息进帐,放贷给一般老百姓金额小,银行要到猴年马月才有同样收入?所以资源自然都集中在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或一般家庭很难借到钱,只好找地下钱庄、小贷公司等。这样很多问题都浮现,也形成一定的就业压力,因为中小企业所创造的就业人口远大于大型企业,台湾也是如此,过去中国大陆的经济成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也就是靠企业盖厂房、投资设备等资本支出来维持成长。现在则希望透过消费来刺激内需、拉动经济,但金融资源没有分配下去,这个愿望就很难达成。
现象三是台商出走,创造出另一批竞争者。1990年后,台商大量涌入中国大陆,带来海外市场及生产管理技术是不可否认的,也把一些企业家打拚精神引入中国大陆,对于近代经济转型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是很多中小型台商面临中国大陆工资上涨,银行融资困难,无法上市,被迫南进。如果大批台商出走,会在东协制造一批竞争者,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
间接金融导向直接金融
以上三个现象,有哪些解决方法?答案是要想办法把间接金融导向直接金融,直接金融是一个风险较小的大商机。直接金融有两种形式,一是股权,二是债权。在股权里又分为新创、未上市、兴柜、上柜、上市及美国存托凭证(ADR)、海外存托凭证(GDR)等。债权有公司债、可转债、商业本票(CP)等。
●张晋源现职:永丰金控策略长、财务长兼发言人经历:大华证券资深副总及董事、大华期货董事长、KGI Securities(韩国)董事长兼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