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以帐联网创造金融台积电

台湾银行家2月号封面。(图/金融研训院提供)

撰文/刘世伟、胡一天、管中闵廖世伟

当人们谈论金融科技的大趋势时,往往偏重在金融面或科技面的技术性议题,鲜少从新科技与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结构范式移转的角度来理解这个趋势的意义。本文参考全球半导体产业在过去30年的变化,对台湾金融科技以及金融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新的战略思考。

半导体业兴衰看金融业

不到30年前,日本企业在全球前20大半导体厂商总营收规模的占比超过55%,研究《菊花与剑》是美国商学院的显学,好莱坞电影中的日本形象是具未来感的高科技乌托邦,日资企业在全球大举扩张,多角经营,仿佛要买下全世界。当时全球半导体产业几乎由日本企业称霸。

那是一个没有多少人懂得晶圆代工商业模式的时代,而一群有远见的投资人在1987年成立了台积电。来到201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2015年上半年统计,日资企业在全球前20大半导体厂商中仅占有4个名额,在前10大中仅有1个名额,且在前20大总营收规模占比仅约10%,与1987年的荣景相去甚远。在此同时,台积电已崛起为排名第三、营收占比近10%的领导厂商。

日本在全球半导体业与消费性电子产业中大幅败退的原因,有人归咎于拥抱封闭标准的岛国心态,即所谓「加拉巴哥症候群」,意指在孤立的环境下独自进行优化,而丧失面对来自外部适应性和生存能力高的品种竞争的能力,最终陷入被淘汰的危险;有人认为是日资企业文化不利创新,有人说是泡沫经济破灭后整体经营策略大退却。但是一个非常重要却不常被讨论的原因,就是台积电。

在1990年代以前,半导体业流行垂直整合。从设计、生产到行销,统统自己来。即使到了21世纪,一些最成功的半导体企业,如英特尔或三星,仍然坚持这个模式。但在只有垂直整合的世界中,没有自建晶圆厂的晶片设计公司不可能在高达2,500亿美元产值的半导体业中占有超过15%的份额。从这个角度看,无厂半导体产业的「得」,是日资半导体业的「失」,这是台积电以及晶圆代工业的巨大成就。透过台积电晶圆设计的开放标准(Process Design Kit),没有资力自建晶圆的新创公司,例如当年的高通、博通与联发科,才有机会在全球市场上与其他大企业一较短长,发挥创意,执行策略,赚取巨额利润。

联网具开放标准的精神

当前全球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与1980年代后期的半导体产业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些巨大的金融机构不力求扮演好监护客户资产与审慎承作贷款的角色,反而舍本逐末,想要「垂直整合」金融服务用户体验。从分行装潢到移动支付App的设计,乃至开发销售各式各样叫人眼花撩乱的理财产品。殊不知以如此资本密集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来弥补金融业现行架构的缺憾。就如同不久之前「输人不输阵」的电信业者,从埋光纤到卖手机到预装移动应用程式,「彼一能之,己十之;彼十能之,己百之。」直到iOS与Android横空出世,电信业者才认知到,自以为是的垂直整合只会增加成本,又竞争不过快速迭代的新创公司,消费者还不一定领情,但要自己开发AppStore,已经太迟了。以移动支付产业为例,无论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宝、腾讯的微信支付,乃至苹果与谷歌的支付平台,目前都看起来巨大无比。

1987年的日本半导体产业,亦复如是。锐意进取的台湾金融业者无需遵循资本密集的竞争逻辑,也不应埋首台湾争食市占率,而应学习当年台积电创造晶圆代工业的战略思维,积极开创新市场,重新制定游戏规则。

在2015年11月号的《台湾银行家》杂志专文中,我们提出了帐联网这个新范式。在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帐联网上,共享帐簿资讯安全是透过自愿联网的同侪节点维护。此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中心化架构,将用户对「帐户」的产权概念转化成一组公开╱私密金钥:所有帐户的加密内容是由所有帐联网同侪节点共享,但要存取修改帐户内容,需要用户相配对的私密金钥。

透过由公权力认许的帐联网,连结数个有足够信用的同侪节点,以多中心化的网络架构维护联网用户的手机钱包。利用基于自然人凭证或用户手机号码所生成的金钥,用户实名身分认证就与手机钱包自然发生一对一的绑定。用户入网可以在银行端完成,也可以在其他或认许的节点入口端实现。在此架构中,银行不再独占金融服务的用户体验,但在维持交易秩序与监护客户资产等关键功能上更加举足轻重。

由于帐联网上交易的清算直接在共享帐簿上达成,不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interoperability)无须清算行与代理行的介入即可实现。用户手机钱包中所储存的是数位化的新台币,与实体新台币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但却不具有无限法偿的法律地位,仅仅是在帐联网内作为交易媒介储值单位流通。帐联网因此将「记帐」与「转帐」在本质上属于资讯服务的职能,以互联网思维与技术落实到金融基础建设之中。

可以想像,受认许的A银行与B银行在帐联网上发行「A数位新台币」与「B数位新台币」,如同汇丰发行的港币与渣打发行的港币同样能在香港使用一般,A银行与B银行的数位新台币在帐联网上是可以互换,且具有同等地位的储值单位与交易媒介;亦即,帐联网实质上类似于一个数位化的货币局(currency board)制度。用户想要在帐联网中为手机钱包充值,必须在联网银行帐户中存入新台币,手机钱包中数位新台币的余额将增加。用户若想提取现金,必须要从联网银行的实体帐户中提现,手机钱包中的数位新台币余额将减少。由于帐联网仅仅降低联网实体之间交易的摩擦力,货币政策并未受到干扰,交易安全还有可能因数位新台币较现金更容易监控而更形稳健。

帐联网在非金融领域应用

虽然,区块链技术「多中心化」的特性,往往被负面解读为是在颠覆秩序、规避监管,引发金融机构与监管单位的重重疑虑。但若正面解读,区块链技术让彼此具有交易需求却又缺乏互信的节点,无需依赖具公信力的中心节点、亦能透过加密的网络通讯协定安全迅速的实现价值传递。

单一中心架构虽然比多中心化架构更有效率,但高昂的网络建构与维系费用让全球仍有25亿人无法享受完整的金融服务。一旦进入到万物联网的时代,因为长尾效应而衍生的点对点小额移动支付交易成本可能只有几分钱,但交易次数可能是目前总量的数万倍,甚至数百万倍;届时,单一中心架构的金融平台将难以负荷。多中心化的帐联网架构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能延伸到物联网、供应链金融、大数据保险、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领域,商机巨大。

在金融服务以外的领域,帐联网也可以创造巨大价值。专业新闻报导就是一个显例。脸书、微信等巨型社群互联网络平台,因为流量巨大与用户习惯转变,在赚取广告收益上赢过传统媒体平台,但在提供高品质内容上就不见得有竞争优势。在互联网与区块链的时代,认真调研、独立报导的记者,因此有机会透过社群网络更精准的接触用户。

加入帐联网的媒体平台既可成为概念与情报的市集,也是优秀记者的另类经纪公司。这将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新契机。如果每一位优秀记者能加入帐联网成为个体户,当接受用户小额支付到一定量时才会生产下一篇。假设能找到10万名用户每天按赞并付1毛钱支持记者的专栏,1年就能创造365万元的收入,就算与平台七三拆帐,记者绝对有机会坚持专业又生活得有尊严。由于帐联网上数位化新台币可以几乎无限细分的特性,在手机上即时支付1毛钱的交易费用非常低,这个商业模式完全有机会成功运作。

※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2016年2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