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演变 票投第三势力的选民?
●陈又新/律师
第三势力的裂解、背刺、八卦,让人看得眼花缭乱,2019年8月注定要在台湾第三势力发展历史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乱局,其实可以大致归纳成:
1. 柯文哲的台湾民众党,以所谓白色力量为主,结盟对象则为浅蓝,如郭台铭(经济蓝)、王金平(本土蓝)。
2. 与此同时,时代力量分裂成三股力量,一派要往民进党靠拢;一派希望在总统选举支持民进党的前提下,扩大立委选区的版图,维持时代力量的独立性;一派则在考虑与台民党合作的可能性。
3. 社民党、绿党及基进党,则在总统选举上或多或少地表态支持民进党,并已获得民进党在部分立委选区的礼让(礼让不代表支持,我后面会说明)。
话说回来,第三势力解构为有蓝有绿、有不蓝不绿,跟以往侧翼小党瓦解后回归蓝绿比起来,确实称得上是一场大乱局,但第三势力会分裂成今天这个样貌,我着实一点也不意外,一点也不。
因为参选议员的经验,让我在观察第三势力的演变时,不免会注意到一个很少有人谈到的因素「选票上是哪些人在投第三势力」,从这个角度观察的话,大概就可以推衍出一个跟现在局面很接近的结论:「不蓝不绿的票不足以撑起独立的第三势力政党,既有的第三势力政党或个别政治人物多数往浅绿与正绿发展,台民党则锁定长期被其他第三势力政党忽略的浅蓝。」
怎么走到这个局面的?我想可以从孕育出第三势力的洪仲丘案、太阳花运动开始谈起。
洪仲丘案、太阳花运动:议题超越蓝绿
我认为洪仲丘案及太阳花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民众开始依照议题来选择自己要支持的政治人物,而非蓝绿、统独。
洪仲丘和太阳花所涉及的,不论是军中人权、反黑箱、反服贸等议题,不能说只有绿营的人才会支持这些论点,蓝营的人也有可能支持这样的议题,因此才说洪仲丘跟太阳花最大的意义是激起民众跳脱蓝绿,以议题来决定我要不要支持某个政治人物,好比说:不论某立委是蓝还是绿,只要他支持军中人权,就能得到我手中的一票。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捩点,因为这样的态势,使得很多人开始期待,台湾一直以来被蓝绿绑架的价值观,总算可以解脱,有了所谓的第三势力可以选择。
▲笔者认为太阳花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民众开始依照议题来选择自己要支持的政治人物,而非蓝绿、统独。(图/记者陈明仁摄)
以我自己为例,我就是这样被激起来的,我当了十年的律师都不碰政治,就是觉得台湾陷在蓝绿对抗中,政治毫无意义,但洪仲丘和太阳花让我相信台湾有不分蓝绿都支持相同议题的可能性,因此我才投身政治。
当然,由于运动发生当时的执政党是国民党,反对蓝营执政党推行的政策,看起来似乎就会比较偏向支持绿营,但精准一点的说词,与其说是偏绿,不如说是「反中」。
反中这个说法也很容易让外界将整场运动的支持者贴上偏绿的标签,但事实是,蓝营中坚持中华民国派的人,他一样反中、反共,但「第三势力中有蓝营支持者」这件事情一直被忽略,忽略有传统蓝营的人会支持洪仲丘案、太阳花运动,所以才对第三势力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感到意外。
无论当时人民有没有意识到「第三势力包含蓝绿」,从2014年台北市长选票来看,柯文哲显然成功将浅蓝、中立与浅绿等积蓄许久而爆发的第三势力选票整合在自己身上,这批力量超越蓝绿,全力支持当时最有共识的议题「柯文哲」,这批力量甚至大到民进党也只能跟着支持「柯文哲」。
▲2014年台北市长选票来看,柯文哲显然成功将浅蓝、中立与浅绿等积蓄许久而爆发的第三势力选票整合在自己身上。(图/记者周宸亘摄)
但大家或多或少还是忽略了柯文哲选票中,同时兼具「第三势力」身分的浅蓝支持者,这个柯文哲自己曾提到好几次的族群,柯文哲能够以85万多票大胜连胜文,就是因为有至少十几万的浅蓝转向,而这些浅蓝,依照柯文哲的说法就是知识蓝、经济蓝及本土蓝,几乎与今天的台民党高度重叠。
柯文哲在2014年的85万多得票是目前第三势力选票组成中最多元化的一次,恰恰证明所谓的第三势力,一直都包含一股不容小觑的浅蓝票,举些简单的浅蓝例子:人渣文本的周伟航,蓝营出身,现在在时代力量;或者同婚议题中常有人提到的蓝甲。
2016立委选战
2014年的台北市长选战,第三势力的选票实力让民进党只能拿香跟拜,可惜的是,由于后续一连串的错估形势,2014年大概就是第三势力的最高点了。
2016年的立委选战是一选区只选出一席立委的模式,第三势力的立委候选人可能有票,但正如2014年的柯文哲,在各个选区里如果第三势力立委候选人没有结合民进党的支持,是否能赢过蓝营立委候选人,显然有待商榷。
因此,第三势力第一次因为与民进党间距离的远近而有了「路线差异」,公民组合拆分成时代力量与社民党的根源就在这里。
绿社盟
社民党那时非常明确的跟蓝绿保持距离,甚至有一次当时的社民党召集人范云跟蔡英文总统候选人一起在活动上做便当,就被当时结盟为绿社盟的绿党骂了老半天,正是因为绿社盟的路线是非常清楚的不蓝不绿、非蓝非绿,虽然民进党在当时的选区上礼让绿社盟(某程度上来说,在那些选区民进党派人选也选不上,不如让给绿社盟做顺水人情,这也谈不上有多礼让),但并没有全力动员民进党资源去支持绿社盟(因此我才说礼让不等于支持),选举结果是全军覆没。
▲绿社盟。(图/翻摄自绿社盟)
时代力量
当时的时代力量则是非常明确地跟民进党站在一起,各选区都得到民进党的全力支援,包括地方组织、人际网络等等,所以选票非常完整的移转到时代力量的立委候选人身上。
其实这就是第三势力第一次的分裂,差别在与要不要靠民进党那么近,无可否认,靠近的大获全胜,划清界线的全军覆没。
2018议员选战
时间来到2018年选战,第三势力呈现时力独强的局面,但从过往的历史来看,成为小蓝小绿,下场大都落的过眼云烟,新党、亲民党、台联党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有了正牌货,谁还要冒牌货?因此,时力开始出现要走自己的路的声音。
当时时力内部不是没有路线上的冲突,最明显的例子是台北市林昶佐与其麾下议员候选人多数挺柯不挺民进党姚文智,其他人则多数与民进党走比较较近(是的,与此时相比根本是180度的华丽大转身)。但这次内部的冲突并不大,因为2018年的议员选举是一选区内选多席次,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选票未必重叠,也没有谁非靠谁不可的问题,所以,贴不贴民进党,对选举影响不大,也就不会因为这个路线争议导致过大的冲突。
但2018年的选举,第三势力已经显现出根基不稳的现象,时代力量歼灭其他第三势力政党的战略也没有让时力成功独占第三势力票源的地位。
第三势力政党里,除了有在地经营的县市开出好成绩,例如绿党的桃园、时力的桃竹苗、基进的南高外,前二次选举的空气票已经欲振乏力了。以社民党来说,除了2016就参选立委的阿苗,其他较无地方经营的候选人甚至只拿一千多票;时力在台北市虽然上了三席,但看票就知道,除了有简余晏力挺的林亮君以外,其他人无论知名度高低、勤跑或少跑,都是拿4~5%的票,几乎可以说是仰赖政党知名度当选,在地方上很难说有什么根基。
▲时代力量歼灭其他第三势力政党的战略也没有让时力成功独占第三势力票源的地位。(图/记者黄克翔摄)
以我一个在当时跟时力处于竞争关系的角度观察,我认为时力当时的战略是要歼灭其他第三势力小党,成为第三势力唯一代言人,所以时代力量在大部分有其他第三势力小党参选的选区,都一一派人参选,不论上或不上,总之不能让别人上。
这对根基在南部的基进党应该非常有感,每一个地方经营多年,最后却全军覆没,桃竹苗的绿党感受也不弱,在地深耕多年,最后也几乎全军覆没,北市除了阿苗以外社民党也全军覆没,这样的结果就是来自时代力量想独占第三势力的战略。
从结果来看,歼灭别人之后,票并没有如时代力量所期待地流归时代力量。
绿党在王浩宇做为召集人的情况下,把坚持不碰蓝绿的绿党洗完一轮,成为现在走小绿路线的绿党。基进在南部根基深厚,虽然2018没有斩获,但民进党也主动递出橄榄枝。社民党目前虽然还是坚守着不蓝不绿的路线,但在与民进党的关系上,倒也比前几次选举要来得有弹性。
时代力量选择歼灭他人的路线,确实把其他第三势力小党往浅绿或正绿逼过去,但,时力独占了「不蓝不绿」吗?没有,最有代表性的人还是柯P。就算时力真的成为「不蓝不绿」的代言人,那些票够选赢2020的立委吗?
2020立委选战
答案很明显,「光靠不蓝不绿的票选不上立委」。那么时力的路线之争必然会发展出以下三种模式:
1. 如同2016年靠着跟民进党合作而选赢区域立委,2020还是得跟民进党合作!
2. 时代力量如果坚持要走自己的路,逐步发展「不蓝不绿」的第三势力,跟民进党的关系就会是:有一定的默契,但得不到民进党的支持。不过,如此一来时力可能会遭遇2016年的绿社盟的结果,时代力量有种当2016的绿社盟吗?
3. 拿下不蓝不绿的票,并往浅蓝发展,跟台民党的合作不无可能。这是在维持时力与民进党距离的前提下,又不至于沦为2016绿社盟败选结果的最佳解,但在第三势力政党向来忽略浅蓝选票的状况下,大家能接受时力支持者偏蓝吗?
▲柯文哲的台湾民众党,以所谓白色力量为主,结盟对象则为浅蓝。(图/记者宋良义摄)
曾经承接过第三势力最多元选票的柯文哲,为什么在组党后还可以有如此高的支持度?因为柯文哲一直都记着那个被大家忽略的浅蓝票,第三势力无论是时代力量、社民党、基进党、绿党,没有人去吸纳过这批人,现在柯文哲就全部收编。但时力靠得过去吗?我很怀疑。
问题在根基不稳,解方在长期经营
说到底就是「不蓝不绿」的票不够,第三势力向来以打空战为主,少有人在经营地方,立委做了四年,到了选举还是要靠大党的在地组织,没有自己的兵马、没有自己的地盘。需要票的第三势力候选人,当然就会更积极地跟民进党甚至台民党合作。
想走出第三势力自己的路,迟早要脱离大党的羽翼,可以跟大党合作,但不能靠大党养。关键还是在长期的地方经营,无论是绿党的桃园、时力的桃竹苗、基进的南高,有地方的基础,才是第三势力可以维持初衷的靠山。不过这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更需要许多人的投入,现阶段第三势力的土壤恐怕还不够肥沃,但我还是期望着台湾最终能发展出以左右政策为差异,但在国家认同上都以台湾主权为依归的政党政治,我也为此继续在地方上努力着。
热门点阅》►柯文哲必修的政党学分─早产的台湾民众党
►时力泡沫化 第三势力选民是哪一群人?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脸书,请勿直接转载。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