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乘着高速网路起飞 航向虚实交融、 多维共演的新美地

(图/ 两厅院提供)

3G到4G,已为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变革,5G时代接踵来到。在高速、低延迟、多连结的网路世代,以人性为依归的科技,又将为人类生活带来哪些全新体验?

2019年爆发的Covid-19疫情对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威胁,却也加速了百工百业的数位转型。面对疫情的诡谲多变,能够整合虚实的科技工具,成为维持日常生活运转的绝佳利器。

实践大学媒体传达设计学系助理教授蔡遵弘善用网路资源,在疫情期间为学生打造线上毕业制作展览「回川CONATION」。(林旻萱摄)

「以假乱真」的虚拟实境技术

严谨的边境封锁让台湾享有一段自外于世界的「加零」时光,然而2021年五月,疫情骤然升温,瞬间提升到的三级警戒,让许多活动纷喊暂停,长期的筹备付诸流水,民间损失甚钜。

也在此时,技术背景出身、实践大学媒体传达设计学系助理教授蔡遵弘早已未雨绸缪,领着一批系上学生,运用免费大型多人线上虚拟实境平台「VRChat」,打造线上版本的毕业展览:「回川CONATION」。因历年的「新一代设计展」以实体展览为主,并无安排独立的校外展,故初始蔡遵弘并无强制学生参与线上版展览,然因着疫情活动戛然喊停,自主参与的同学也从20几位增加到40几位。学生除了紧急应变将作品转译为数位版本,也参与打造虚拟展厅。

24小时,甚至是永久免费开放的展厅,犹如迷宫一般地盘根错节,且足以容纳所有作品;登入参观的民众可以恣意交谈,并以虚拟画笔在空中书写,甚至与作品互动,毋须担心作品毁损……截然有别于以往的体验,对学生或民众都是新奇的第一次。

不仅如此,随之而来的毕业季,蔡遵弘再次运用VRChat加码线上毕业典礼,除了重建实践校内的会议厅场景,典礼举行时,学生运用虚拟角色入席,并有系上教师、学生代表致词,同时播放线上毕展影片,且颁发虚拟毕业证书,临场感远比单纯的视讯会议更胜一筹,一连串的暖心举动更惹哭了一票学生。

面对分众时代,积极探索各样可能性的「必应创造」团队。左:技术总监谭明文,右:创意总监吴育璇。

流行音乐场域的未来图像

显然,随着技术端的成熟,4G乃至5G的高速网路条件之下,虚拟实境(VR)、扩增实境(AR),乃至动态容积捕捉(Volumetric Capture)等技术的到位,犹如电影《一级玩家》所展现的虚拟实境「新绿洲」,已非遥远的空中阁楼。虽然蔡遵弘开玩笑说:「现在大家谈论的元宇宙,概念不就像以前我们玩的MMORPG游戏(大型多人线上角色扮演游戏)?」当然,随着时代更迭依旧有所不同,更高的频宽与更精致的画质,再加上虚拟影像的即时传递,当代的数位体验远比以往更加拟真。

以流行音乐产业为例,2021年串联全球60多位艺人的「Global Citizen Live」(全球公民现场演唱会),英国乐团Coldplay邀请韩国男子团体BTS以全席影像的方式共同演唱单曲〈My Universe〉,造成轰动。同年度,台湾独立乐团「美秀集团」与HTC合作开发的「Viverse」合作,运用虚拟平台「Beatday」举办演唱会,观众戴上VR眼镜,进入虚拟演唱会,除了拥有虚拟角色,还能购买虚拟产品直接使用,沉浸感同样让人耳目一新。

虽然异地共演的应用与虚拟展演的体验尚未普及,然而有别与线下(实体)的线上演唱会,在疫情期间却大行其道,这原本无非因应疫情才催生出的应变之道,却也悄然改变了流行音乐产业的生态圈。

被誉为五月天演唱会御用团队的「必应创造」便表示,从门票动辄数千的线下演唱会,开始转向制作线上版本,尝试初期不仅观看模式、消费方式都令观众觉得陌生,就连制作端亦是「懵懵懂懂,充满不确定感」,就连售票亦只敢订出百元左右的价格。直到现在,观众习以为常,「消费习惯逐渐被养成,我们(制作单位)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目标,各环节都已经驾轻就熟许多。」必应创造技术总监谭明文直言。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线上、线下演唱会之间的区隔为何?倘若疫情趋缓,线上演唱会是否终归成为当下此刻的昙花一现?对于制作经验丰富的必应创造,深谙两者的重大差异,「线下演唱会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与人与空间的组成,甚至音压、气味、氛围的加入,创造出集体欢愉的记忆。这样的情境,无法用线上演出轻易取代。」必应创造创意总监吴育璇直言。「线上演唱会则因为完全不受空间与地域的限制,是截然不同的思维。」谭明文亦说。

最显著的例证便是,去年底疫情缓和,即便跨年活动并不受影响,五月天仍推出线上、线下双版本演唱会。也为了强化两者之间的不同,制作团队利用频繁的转场与华丽的运镜,加上强烈的空间氛围,去凸显出线上演唱会不受场地囿限的优势,希望能做到线上、线下「让观众都能买单」。

由此来看,线上演唱会绝非只是线下演唱会的临时替代方案。对于面对分众阅读市场的瞬息万变,如何与观众并进尝试与创新,更属势在必行。过往的流行音乐产业,除了MV以外尚无其他类型的线上影音产品,线上演唱会的形式,不仅可补其不足,其互动性也更合乎自媒体时代观众的期待,「一场长时间的Show,如何能抓住观众的眼球,除了艺人的名气与炫技的运镜等等,观众还会期待自己被看见。而这绝对会需要在高速、低延迟,能够双向互动的网路背景下才能够完成。」吴育璇说。

5G:高速移动网路

2020年,中华电信以新台币456亿元的高价取得台湾首张5G执照,宣告5G时代的正式来临。然台湾的4G时代历经十年,频宽速度足以因应大众发送简讯、观看影音串流等日常使用,5G带来的关键性变革在哪里?

「移动中需要高速网路的时候,能发挥出5G的最大价值。」蔡遵弘一语中的地解释。现阶段而言,使用于室内定点的Wi-Fi 6,即能提供稳定、高速、低延迟与多设备的高品质无线网路环境,「在室内用Wi-Fi,室外用5G,可以截长补短、相辅相成。」他补充。

目前5G最大的受惠者与应用端,就在先进的智慧工厂中。大量移动中的智能机器人、机器手臂与无人机,多点之间的资讯交换,这样的情境,并不合适布建多个Wi-Fi路由器,反倒合适以内部基地台的模式搭建5G区域专网,也因此,如台达电、台积电等业者均已纷纷投入布局。

虚拟网红也能出外景

座落在艺文场域,5G的应用方式有哪些?台湾民间,致力于推广、发展数位艺术的「数位艺术基金会」亦尝试回应时代命题。同时身兼数位艺术基金会技术总监的蔡遵弘便举例,2018年基金会便投入开发VR全景直播导览机器人「函集」(Hanji),机器人以AI、VR等技术为核心,还能运用超宽频(UWB)定位技术,计算观众的方向与距离,自行移动跟随并进行导览,还能将现场全景影像进行直播,同时与线上观众作互动。

诞生在4G时代的函集,进入到5G,进一步升级为「2.0版本」,基于原本的技术基础,再结合动态捕捉(MOCAP)与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等技术,进化为「AR直播机器人」,「因为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快速网路作传输,可以发挥到5G的特性。」蔡遵弘表示。这代表的是,演员可借由动态捕捉技术来操纵机器人,还可将扮演的虚拟角色,细腻地投射在异地移动中的现场,除了与人进行互动演出,现场结果还能进行网路直播,换言之,运用这套系统,「让虚拟网红(VTuber)也可以出外景。」

以一顶圆帐在各地巡回的移动故事屋,5G技术为表演加分不少。(移动故事屋提供)

双向互动,演活虚拟吉祥物

成立于2016年的「移动故事屋」,亦是5G时代的受惠者。由一群数位艺术家组成的「移动故事屋」,专攻亲子体感剧场,他们以一顶圆帐游牧于全台各地,将环景的布幕,搭配独家原创的动画,并且运用科技道具制造特效(好比烟雾、闪光、震动等),为孩童演述脱胎自传统民间传说的趣味故事。

移动故事屋负责人张嘉路解释,故事屋的演出分成两种:第一类是单纯的动画;第二类则是以真人演员搭配动画演出,演员除了身着戏服,直接出现在放映现场,搭配动画演出,亦可借由动态捕捉设备,以虚拟角色的形象出现在剧目上,形成「既实又虚」的双重特性。

「5G在动态捕捉上是有加分效果的。」张嘉路认为。因为移动故事屋非定点演出,而采巡回展演,借由5G专网可将演出现场的收音、影像,即时回馈给位在远处另一端的演员。演员(虚拟角色)可视现场状况,与观众作双向性互动,「观众可以因此知道,这不是预录好的节目。」不仅如此,融入动画中的虚拟角色,甚至能做到真人演出不能做到的效果,「好比说可以飞翔在空中,笑的时候眼睛会变成爱心等。」更具戏剧张力。

「这样的表演形式就类似于吉祥物『熊赞』。」张嘉路解释。只不过,吉祥物从现实进入了虚拟世界,操纵的方式也从操偶师套上布偶装,改为演员运用动捕设备。可想而知,在虚拟网红当道的数位经济时代,这样的展演模式将更为普遍。

由两厅院推出的《神不在的小镇》,多重平行宇宙的故事设定,与最新的科技对话,共同探索表演艺术的新可能。(图/ 两厅院提供)

《神不在的小镇》:追求「众声平等」的新型态展演

近年由两厅院推出的沉浸式剧场《神不在的小镇》,是台湾艺文圈近年强调科技应用的代表作。这一出可解构为二维(线上直播)、三维(实体演出)、四维(虚拟世界)等三个多重视角的展演活动,观众除了进入两厅院户外的艺文广场体验沉浸式演出,过程中甚至可以加入互动,同时还必须观赏线上直播,借由拼凑不同维度的演出片段,来理解故事的全貌。

受到两厅院邀请,参与执行统筹的必应创造,拥有丰富商业操作经验的他们更强调,这一次的演出,多维度的庞杂架构,赋予使用5G技术、线上直播、异地共演的合理性,科技的应用,「必须要是有意义、有感,而且是合理的。」吴育璇表示。让演出不仅停留在科技实力的展演,数位艺术的未来才能更进一步。

纵然5G时代才开始,距离成熟的商业模式仍有一段路要走。诚如谭明文所言:「我们(制作团队)会以演出的目标去考量展演的属性,而非优先去搜寻当前有哪些顶尖技术。」但他也表示,让两个乍看毫不相干的领域产生对话,往往只需要一个关键性的连结。

因此,对于享有科技岛美名的台湾来说,强劲的科技实力,不啻提供了艺文工作者一处具有活力的创作场域,鼓舞着艺术与科技交会的花火。就如知名的舞者黄翊能异想天开,经过不屈不挠地游说,终于让台湾机器手臂「KUKA」(库卡)制造商点头,愿意与之合作,让六轴机械手臂和他在舞台上翩然共舞。台湾各地不乏许多低调却拥有特殊技术的实力业者,在科技与人文界线消弭的未来,将如何相濡以沫?在高速网路的催动之下,尤其值得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苏俐颖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2.6》)

《台湾光华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