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自由台湾,不设限的爵士 泥滩地浪人、东京中央线

泥滩地浪人无论在街头或live house表演,总是能带来欢乐的气氛。(图/ 庄坤儒)

19世纪末,美国南方兴起爵士乐,自由、不设限的精神,广传全球。而台湾自由、文化丰富的环境,让当代的爵士乐团拥有多元的风貌。国乐、客家山歌、原住民音乐等元素,都能融入爵士。台湾的两大都市:台北与台中也每年举办国际爵士音乐节,而今年正值两厅院举办夏日爵士音乐节20周年,象征着台湾爵士乐发展的里程碑。

本篇报导采访两个在台湾的外国爵士乐团,来自美国、英国的「泥滩地浪人」,以台美历史上都出现过的「街头卖药秀」,带大家回到20世纪初,感受当时爵士乐的氛围。他们也将爵士元素加入台湾民谣,改编后的版本更容易令人随之起舞,让经典老歌展现新风貌。

另一个来自日本的「东京中央线」,团员同时担任客家乐团「生祥乐队」的乐手,成立自己的乐团后,不断跨界合作,享受在音乐里探索的过程,反映台湾当代音乐的丰富与自由。

泥滩地浪人

宝岛卖药秀

星期天下午,泥滩地浪人在公园里练习,有人胸前挂着洗衣板,有人脚踩洗脸盆,这些日常用品都是他们的乐器,展现美国克难乐队的文化(Jug Band)。不过,他们表演的曲目却是一首来自1930年代,由台湾民谣之父邓雨贤作曲的〈跳舞时代〉。经过的民众不禁驻足围观,小孩也跟着打节奏,台裔美籍的团长David Chen说:「我们乐团的目标,就是要唤醒大家心里的孩子。」

乐团名称由来,是因为团员喜欢带着吉他、啤酒去爬山,脚总是沾满泥土,加上台北是盆地地形,于是取名Muddy Basin Ramblers,后来由他们的朋友,客家诗人钟永丰翻译为「泥滩地浪人」。钟永丰后来也为他们的专辑《宝岛卖药秀》翻译创作理念与歌词,他在专辑里这么形容乐团:「自谦业余,可其技艺恐要让圈内的专业者冒汗。说是老外,然其对台湾的熟悉怕要超过九成台北人。」

《宝岛卖药秀》的专辑名称,源于台湾与美国历史上都出现过的民间娱乐「卖药秀」,透过表演吸引民众,顺势推销药品。当年,许多美国著名的艺人都曾经历过卖药秀的历练。这张专辑玩的音乐有蓝调、爵士、散拍、陶罐乐团、早期乡村音乐,除了致敬历史上伟大的歌手与作曲家,也想带大家思考,如果这些创作者当时有曾造访台湾,他们会创作出什么故事?是否渴望冒险、爱情与自由?

其中一首改编自台语经典情歌〈望春风〉,David将原本悲戚的歌曲,中间加上一段轻快的节奏,描写在皎洁月光下,男子雀跃地诉说即将返家的心情,回应原歌曲中苦等情人的女子。

在《宝岛卖药秀》里,不只凄美的爱情有了希望,被奴役的身体也得到解脱,歌词里提到在美国建铁路、在加勒比海地区当农工的华人,在曲终之时都高喊「自由」,这正是这群「卖药郎中」的目的:「给疼痛灵魂的音乐良方。」

泥滩地浪人经常在团员Zach和Cristina家阳台练团。(图/ 庄坤儒)

创作里的台湾元素

1920~1930年代,爵士乐进入摇摆舞时代(Swing Dance),人们自由地摆动身体,享受爵士乐与蓝调的节奏。泥滩地浪人的〈跳舞时代〉正是「Swing版」的台湾民谣,David说:「在摇摆舞时代,台湾很可惜没有在这个历史脉络里,所以我将爵士元素加入台湾早期民谣。〈跳舞时代〉的原版是Foxtrot(狐步),本来就可以跳舞,只是比较单调、有规则,改编成Swing后,变得比较活泼。」

无论他们在碧潭河边,或是大稻埕街上表演这首歌曲,总是吸引众人围观,不仅是因为一群外国人能演奏台语经典歌曲,更是因为台湾人记忆中那首老歌变得如此轻快,让人忍不住跟着节奏摆动。

母语为英文的David挑战用台语演唱:「男女双双,排做一排,跳torotto,我上盖爱」。Zach吹着萨克斯风,Cristina拉小提琴,有时候二人的孩子会坐在婴儿车里,望着他们表演。Conor吹口风琴,TC演奏小号,Tim刮着铁制洗衣板,敲着铃铛,擅长踢踏舞的Will手舞足蹈。

大部分团员来台已经20~30年,都有自己认识台湾的方式。Tim喜欢在台湾骑单车,将所见美景分享于社群媒体。TC放弃美国国籍,在台湾当兵,还将经历出书《台湾馒头美国兵》,平时喜欢用镜头记录台湾街头。Cristina是音乐老师,喜欢尝试各种乐器,在录制专辑《擒虎记》接触到唢呐后,便开始学习。

近年推出的专辑《擒虎记》,意指:抓住那只老虎,是向早期爵士的经典歌曲〈老虎散拍〉致敬。这张专辑许多歌曲,展现1950年代二战后,美国兴起「垮世代(Beat Generation)」, 反对标准答案与物质主义,也开始研究东方宗教,于是专辑里出现一些宗教元素,像是歌曲〈禅宗散拍〉、〈宫庙蓝调〉,后者更加入了庙会表演常用的乐器:唢呐与笙。

同张专辑里的〈没在怕海〉,虽然是英文歌词,但写的是David祖先与兄弟渡海来台的故事,除了那位祖先成功抵达台湾,其他人都落海去世。为了营造航海冒险的氛围,这首歌曲还加上大鼓、笙和唢呐,David还带着团员奋力呐喊。聆听时,仿佛能看见他们在大浪中航行的英勇画面。

泥滩地浪人成团即将满19年,问起他们在台湾玩乐团的感想,大家笑着说:「谢谢台湾人,愿意听我们奇怪的音乐。」团员也表示,台北是个国际化都市,生活很方便,文化很丰富,在这里可以与许多音乐人与乐团合作。他们也希望透过其音乐,让台湾人认识丰富的音乐类型,最重要的是,在这块自由的土地上,尽情地随歌跳舞。

东京中央线

与台湾有缘的日本乐手

「东京中央线」由吉他手大竹研(Ken Ohtake)、贝斯手早川彻(Toru Hayakawa)和鼓手福岛纪明(Noriaki Fukushima)组成。团名来自东京市的铁路系统中央线,两旁有许多酒吧、live house、俱乐部,三人年轻时就常在这些地方玩音乐,该地区对他们独具意义,故以此命名。

Ken和Toru大学时就一起玩音乐, 二人后来因缘际会与客家民谣歌手林生祥同台表演,觉得相当有默契,于是来到台湾开始长期合作。二人练团时认为还需要一位鼓手,于是找了Toru合作多年的伙伴Noriaki(大家称他为Nori)来玩。

东京中央线首次演出在2014年,于台北、台南、高雄巡回表演,并做了现场录音,于隔年发行首张现场录音的专辑《伫台南》。这张专辑引起台湾爵士萨克斯风演奏家谢明谚的兴趣,开启他与东京中央线合作的契机,加入专辑《Lines & Stains》的录制。

多次到日本演出的谢明谚, 练团时与大家越来越有默契。他曾在受访时回忆这段过程,他发现Ken的电吉他路线很广,爵士乐和摇滚的元素都有。Nori打鼓时不会只专注在自己的乐器,而会随着表演即兴。Toru弹贝斯的变化丰富,现场演出也会尝试曲子发展的其他可能性。

《Lines & Stains》后来获得第30届金曲奖「演奏类最佳专辑奖」。音乐广播主持人马世芳评论《Lines & Stains》:「专辑在玉成戏院录音,果真捕捉了现场演出生猛澎湃的能量,也兼顾了丰富细致的细节。九首歌,曲风无一重复,很是耐听,而且都有故事。」

提到戏院改建的玉成录音室,团员一致赞赏这个充满历史的空间及其设计师:来自美国的录音、混音师 Andy Baker。Ken认为:「在这里同步录音很大的优点是,可以看到团员彼此的演奏状态。许多录音室空间不大,团员录音时只能在不同房间,看不见彼此。」而Toru觉得:「这个空间弥漫创意的氛围!」戏院的售票处仍保留着,墙上也贴着早期的电影海报。

东京中央线享受在音乐里不断探索的过程。(图/老头音乐提供)

继续在音乐中探险

疫情期间,东京中央线推出新专辑《Fly By Light》,想透过音乐为社会带来希望。歌曲〈Moonlight Between Towers〉由Nori创作,描写他在饭店隔离期间,从窗户看出去的景象,触发了他的情感。〈远距离恋爱〉则是Ken的创作,大家听完歌曲后,再共同讨论出曲目,想传达疫情之下仍有美好的事情。

三人同时是生祥乐队成员,客家音乐对他们后来创作有什么影响?Ken表示客家音乐的旋律很多变,他在潜移默化下,有时即兴表演,自然会弹出客家山歌旋律。Toru相当欣赏林生祥音乐的「纯粹之美」,他描写的主题、创作的旋律都很平易近人,却很深刻。Nori过去在意曲风、节奏要够「强」,但他从客家音乐学到一份「柔和」。

谈起爵士与客家音乐,泥滩地浪人团长David表示:「我听林生祥说过,客家八音与爵士音乐很像。」而Ken先前受Taiwan Beats采访也提及,客家音乐没有音阶的概念,这让他想起爵士歌手 Sarah Vaughan有次在即兴时,她唱出钢琴弹不出的音调。

除了客家音乐,东京中央线还与许多不同音乐类型的创作者合作,像是嘻哈歌手Leo王、摇滚乐团落日飞车的鼓手尊龙,并享受与他们在表演中尽情尝试的过程。问起他们未来还想与哪些台湾音乐创作者合作,他们想了一下说:「有缘份的话,都可以!」

如同萨克斯风手谢明谚形容,东京中央线不局限于某种风格,总是尽情地在音乐中冒险。这样的态度让他们不断跨界交流,在台湾多元的音乐环境中寻找各种可能性,也让居住在日本的Toru和Nori愿意两地飞,因为在这块土地上,还有好多值得一起玩音乐的伙伴。

鼓手Nori。(图/老头音乐提供)

吉他手Ken。(图/ 老头音乐提供)

《台湾光华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