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高息ETF之乱 贫穷恐惧下的贪婪

中国时报社论

近期高息ETF(指数股票型基金)之乱引爆话题,除了有人卖房、卖黄金抢ETF,连银行存款都被民众大幅解约转进,甚至造成银行调度资金的隔夜拆款利率一度狂飙,俨然已成新全民运动。高息ETF并非首度在台湾市场出现,但这次00939和00940横空出世,保守估计吸金至少2000亿元,也引发政经界高度关注,中央银行总裁杨金龙喊话要民众注意羊群理论,金管会更是强调必要时会祭降温机制。就连立法院财政委员会也将在18日临时排进专题报告,要求金管会、证交所、柜买中心和中央银行到院说明。

吸金怪兽 新全民运动

ETF的特点是将指数证券化,例如过去投资人就算看好台湾加权指数上2万点,也没办法直接投资加权指数,更难有足够财力比照加权指数的权重购买所有个股,但透过ETF,即可达成这个目标。台股目前共有19档高息ETF,锁住破兆元的资金动能,已成为影响股市走向不可忽视的新潮流。

ETF是根据指数相关成分股来挑选一篮子股票的组成,又被称为「被动式基金」,有别于由基金经理人主动式选股的传统股票基金,对投资人来说,除了成本低廉,另一个诱因就是基金成分股相对透明。但也如同所有其他的投资商品,ETF绝非稳赚不赔,更不可能仅有好处没有坏处,特别是ETF募集成立、在证交所挂牌后,就是一档股票,除了市场流通性会影响变现难易,买卖时也会被课征证交税。

回到近期高息ETF乱象,反映的第一个问题即是国人对ETF商品的不了解。首先,ETF在募集期间会有发行价,例如10元或15元,上市后的价格有可能涨,也有可能跌,但绝对不会「买不到」。比较贴切的形容,是把ETF募集上市视为「新股挂牌」的概念,只是相较于多数新股挂牌前设有一定认购额度、投资人必须圈存资金后抽签,申购ETF的管道包括投信、银行、券商,便利度更高、成本更低,而且没有额度限制。

再者,很多投资人会认为ETF既是追踪指数,应是相对安全的投资。但以投信投顾公会的「基金风险报酬等级」(分为RR1到RR5)来看,高息ETF是被归类在RR4,风险等级比高收益债券基金还高,仅低於单一产业股票型基金,即属于高风险投资。

最后,高息ETF的「高息」是指指数追踪的标的是高息概念股,即ETF主要收益可能来自股息,而非代表ETF本身一定可以「高配息」;加上多数高息ETF采平准金机制,初期部分投资或后续配息来源可能为平准金,即投资人的本金。

百物皆涨 庶民很怕穷

整体来看,这波ETF之乱是「天时、地利、人忧」的结果,天时即台股近期数度强势闯关2万点;地利则是台湾超额储蓄今年可能达3.84兆元的新高点;人忧部分反映的则是通膨压力下,民众「怕穷」的心态。特别是目前房价居高不下、4月电价面临全面调涨,使百物皆涨的气氛蠢蠢欲动,升斗小民在薪资追不上房价、反可能被通膨吃掉的绝望下,最低1万元就可入手的高息ETF等于是乐透彩券。

更直白说,近期高息ETF热销反映的是庶民想「发大财」的心态。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卖房、解定存的同时,投资人必须抚心自问,万一投资失利或不如预期,有没有承受的能力和本钱。KYC(认识你的客户)是金融业销售天条,对投资人来说,KYP(认识你的商品)更是不能跳过的步骤,闭眼拿钱买商品就希望赚钱、配息,这叫赌博而不是投资,金管会应更落实金融理财教育,而不是作表面文章。

身为主管机关的金管会,除了监督金融机构不当销售和落实民众投资的风险匹配度,也应认真思考,如果新股上市前有额度限制,ETF挂牌前的募集是否也应设立限额,否则类似情况难保不再重演,对股市稳定其实并非好事。

当民众被迫变得贪婪,政府绝对要负最大的责任。房价和租金高涨外,4月电价调涨势必带动新一波物价上涨,政府可以用爱发电,但民众只能用钱发电,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月配的高息基金爆红,或许也不完全无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