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针灸 改善肌少症

中医师提醒,过了40岁,肌肉就会开始慢慢减少,超过60岁,减少的幅度更大。(李念庭摄)

肌少症是老年人常见问题,危险因子包括老化、营养不良、活动量不足、慢性病。中医师提醒,过了40岁,肌肉就会开始慢慢减少。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会以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的治疗原则来处方药物。除了中药,针灸也可以改善肌少症。

颐鸣堂中医诊所院长康涵菁说,成长期即使什么都不做,肌肉也会持续增长,到了20多岁达颠峰。过了40岁,肌肉就会开始慢慢减少,超过60岁,减少的幅度更大。

以中医观点来看,肌少症属于「痿症」、「虚劳」范畴,《黄帝内经》中也有「脱肉」、「肌肉削」、「肌肉萎」、「大肉陷下」等相关记载。中医认为脾主肌肉,且脾又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运化吸收能力不佳或缺乏足够营养补充,容易筋痿骨软,影响肌肉生长。因此,肌少症治疗大多以调理脾胃吸收功能为原则。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会以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的治疗原则来处方药物,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肾气丸等,但每个人的体质还是会有不同,仍需医师诊治。

另外,针灸也可改善肌少症。《黄帝内经》说「治痿独取阳明」,「阳明」即是人体十四经络中的「阳明经」。因此,治疗主要选择手阳明大肠经及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主要分布在人体四肢肌肉较为丰厚的部位,如手肘的曲池穴,足部的丰隆穴等,可改善肌肉痿软无力,活动功能差及疼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