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导-余光中《逍遥游》、郑愁予《如雾起时》先登场

自去年起,行人文化实验室执行长廖美立陈传兴夫妇,开始执行一项令人振奋的作家影片系列计划,邀请台湾各世代优秀导演,为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杨牧6位代表性的作家拍摄传记影片,并延揽杨顺清王耿瑜担任监制

历经近两年的筹备、拍摄及后制工作,这6部片陆续杀青。由陈怀恩导演的余光中影片《逍遥游》、陈传兴导演的郑愁予影片《如雾起时》率先打头阵,将分别在10月底的高雄电影节纪录双年展放映。

此外,由杨力州导演的林海音《两地》、林靖杰导演的王文兴《背海的人》、温知仪导演的杨牧《有人》、陈传兴导演的周梦蝶《化城再来人》等全系列6部片,将在明年3月举行联合放映。

回顾拍摄过程,陈怀恩坦言:「面对文学大师,压力很大!」他和编剧徐浩轩埋首书堆,从余光中作品中找寻灵感,最后决定以他青春盛年时的代表文集《逍遥游》为影片定调:「这本书提及他许多切身的生命历程,我相信这些经历深深影响他此生的创作,因此我想补捉如今八十多岁的他,又走到了什么样的状态。」

既然是逍遥「游」,陈怀恩突发奇想带着余光中去游山玩水,安排了一趟垦丁旅行,「在旅途中他轻松多了,一路上愉快地朗读他20多年前书写垦丁的文章、回顾创作过程,终于让我近距离捕捉到他当下生活样貌。」接着,陈怀恩又随余光中去了一趟大陆江南演讲之旅,以他深爱的故乡与长住大半生的台湾互相对照,在「旅游」的架构上勾勒出余光中的文学身影

任教于清大外语系的陈传兴早年曾在法国学电影,这次难得执导演筒,以诗意隽永的影像呈现浪漫诗人郑愁予。影片一开始,一本诗集默默被点火燃烧,流放水中,隐喻着早年郑愁予的同学为怕他留下的诗集涉及敏感,只好烧书毁迹,充满时代意义。影片中访谈大量同辈诗人如辛郁、痖弦、罗行等人,也同时是为50年代台湾诗坛的黄金时代作传。

深研台湾现代诗的陈传兴,借用十四行诗的结构,用影像诗的形式,呼应诗人的一生。拍摄期间,他出机多达40多趟,跑遍台湾、金门及美国。为了「拍出活生生的人」,他认为最大的挑战,就是与作家建立朋友般的信赖感,才能带出他的生活气味。他描述眼前的郑愁予一如诗中浪漫、随性,「没想到他本人更像个大孩子,好动得停不下来。」

陈传兴自述是喜欢照着脚本进行、不期待现场偶发灵光的导演,因此准备了严谨的拍摄大纲,每个桥段都事先设想好,光是访谈痖弦时,列给他的题目就印了满满4页。但美丽而意外的「神来之笔」,便是远赴耶鲁大学访郑愁予时,采访到他的好友高龄96岁的张充和。那时冬季的耶鲁正飘着皑皑白雪时序从夏至冬,在影片中达到了完美的起承转合

6位重量级作家与6位知名导演,陈传兴笑说,当初曾为作家与导演间的「配对」伤透脑筋,无非是希望两位艺术家之间能激荡出精彩火花,因此他并未设定统一风格,给予每个导演充分发挥的空间。「不仅导演之间隐隐有正向的竞争,每部片也像是导演与作家的决斗!」

可想而知,接下任务的导演莫不战战兢兢,如温知仪亲自到政大上了杨牧一学期的课;编剧徐浩轩把余光中所有作品都读到熟烂;本身也写作的林靖杰,则与不用电话的王文兴来回传真讨论,被陈传兴笑称:「两个人像在用传真机谈恋爱!」

过去读者对作家的认识往往来自文字,近年影音科技发展,影像用另一种方式将作家带到了我们眼前。过去如春晖影业公司「作家身影」系列、公视「文学风景」系列,都曾拍摄过作家纪录片。不过,这次行人的企图显然更大,希望超越影片「纪录」功能,用影像本身的叙事魅力,让作家走出纸页,呈现他们丰富立体的人生风景。当这6位前辈作家一字排开,影像仿佛正在写着半页战后的台湾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