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首善之都看见《拔一条河》

何志伟

最近一部讲述八八水灾过后,高雄甲仙的一群孩子和新移民妈妈们证明自己没有被无情灾难打败的纪录片《拔一条河》,正在全台上映,新移民及新台湾之子在台湾生活所面对的问题,也随着电影催泪励志的鼓舞中,点燃「新移民」的关怀议题

2013年10月4日,我在台北议会以《拔一条河》这部电影,开启我对关怀台北这个首善之都新移民家庭照顾问题的质询。身为台北市议员,常在各种场合中接触新移民家庭,当我看到新移民家庭虽有乐观的天性,但普遍沉默;有颗善良热于助人的心,却常显畏缩。这现象让我对新移民的生活状态产生好奇,到底他们为什么他们总有一种陌生感,似乎不被看见而消失在人海之中。

直到《拔一条河》这部电影上映后,打开我对新移民生活的视野用心观察。原来,台北市政府根本无心在照顾这群被遗忘的新移民权益,因为台北市的新移民照顾预算只有民政局辖下的人口政策科,总共567万。平均一位新移民只能享受到124元的照顾!一年给的照顾不如一罐家庭号牛奶。我很难相信,目前台北市新移民人口总数为4万4600余人,人数是台北市住民的3倍之多,但预算却只有百分之三。

新移民在台北生活的照顾与权益,相形之下是被忽略的!再者,我们对于少数族群(如家人与原住民)有深厚的照顾,有专责机关(客委会原民会)给予一条龙的行政协助;但新移民呢?从中央只有比委员会低一阶的移民署负责,到地方只有一个科室帮忙,而其他的业务则散落在其他部门,对于台湾语言文化陌生的新移民们还要按图索骥的自己去找资源。

除了政府照顾的不足,新移民最深沉的痛是惧怕让周遭朋友知悉他是来自境外族群的身份,就如同《拔一条河》片中呈现的新台湾之子,明明会讲母系文化的母语,却深怕同学朋友知道她们是新移民后代一样。诡异的是台湾社会一直以来强调外语的重要,认为外语就是国际化敲门砖,且对成长中的学子有多重益处

事实上只是英美文化的强轧,完全歧视非英美系语言。身为新移民的母亲,努力的融入台湾这块土地的同时,对成长的家园要割要舍。于是她努力做家乡菜,让这个味道可以被熟悉,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孩子可以寻着这个味道找到到妈妈的根。

▼甲仙国小学童「拔一条河」。(图/翻摄YouTube)

台湾是由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宝岛,任何族群与文化,在这块土地上都是被尊重、被包容的,良善的台湾人民不会去排挤与排斥不同族群的住民,这就是多元文化组成的台湾精神。有别于台湾民众的良善与包容,台湾政客们只着眼于政治利益,忽略了新移民的权益!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拔一条河》导演杨力州眼看近来台湾笼罩在政争阴霾,他发现电视新闻全都报导政争新闻在「拔一个人」而感叹「与其『拔一个人』不如『拔一条河』,请各界多重视台湾偏乡与新移民」的谈话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群良善的人民被政客把持的恶果

「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了多少,而在于我们包容与尊重了多少」,谁对新移民公平、温暖的看待,谁在尊重多元文化,希望首善之都的台北市能够在听到与看到我们在关怀新移民权益的问题时,能正视新移民家庭照顾与辅导的问题!包容新移民,这是身为台湾公民应有的素养!照顾新移民,这是身为政府公仆应有的职责!让我们期待、更展望,我们接纳新的家人一起为台湾打拼,为社会各族群共容共存而努力!

●作者何志伟,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现任民进党中常委、台北市议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您的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