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遇信任危机 学界:慢一点 不能停
新华网讯: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处原处长落马,随即该校停止2014年自主招生—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正面临着自2003年启动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面对舆论中出现的“取消自主招生”“只有高考才能保证公平”的声音,一些学界人士认为,自主招生不能叫停,但必须建立起相适应的监督体系,“步子可以慢一些”。
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迄今已有10年。亲历改革的浙江、四川多位中学校长、大学招办负责人均认为,自主招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并行的中国特色招考模式,既以统一测试作为公平的底线,又赋予学生、学校双向选择权,正逐渐显现其弥补高考不足的多元化选拔功能。
然而,由于社会诚信体系尚在建立中,对自主招生改革所伴生的高校“自由裁量权”谁来监督?如何监督?这些问题均令公众感到疑虑重重。“自主招生刚启动时,公众就在质疑权钱交易的问题,如今十年过去,人大曝出的‘自主招生’丑闻证明了,这种质疑不是公众过敏,而是自主招生的监督制度确实不尽如人意。”浙江一位中学校长说。
根据观察,十年来,教育部也在不断调整下放给试点院校自主招生的权力“边界”。如自主招生人数比例,2003年是不超过5%,2009年对生源良好的高校取消了这一限制,但到2012年又重申了这一限制。
为了求稳,不少高校选择了“慢一点”。如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才首次进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名额为50名,仅占当年计划招收本科新生人数的0.62%,并且招生对象全部面向省内考生。
多位高中、大学的相关老师告诉记者,面对质疑,该叫停的不是自主招生,而是权力干涉自主招生。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熊丙奇说,在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可干预招生过程,一些行政领导把自主招生作为“办学资源”,以此谋求利益。但如果因高校没用好权,教育行政部门就把权收回,改革将难深入推进。
熊丙奇认为,只要针对自主招生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进行深化教育改革,让自主办学权落实到大学,同时大学有健康的运行机制确保自主权不被滥用,完全可以做到公平公正的自主招生。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90所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将开展全面自查,自查结束后,教育部将派出工作组进行检查。
针对目前高校没有招生委员会,或者招生委员会不独立的问题,多位学者建议校方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制订招生的标准,并监督行政部门落实;所有自主招生信息公开透明;成立教师、学生、社会人士共同组成的招生监督委员会,监督整个招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