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选战】江昺仑/「负面选战」超好用─小吃店遥控器争夺战(下)

▲近两年甚嚣尘上的新闻,甚至变成了选战的主轴。图片仅为示意图。(示意图/Wisely拍拍照写写字提供)

●江昺仑/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生​

(承上集)

负面选战」超好用

事实现象,意外给了国民党壮大的空间

理想上,民主选举就是各方候选人提出自己的理念政策选民依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及需求来做出选择。但台湾的选举实务并不是这样,因为「后事实」的关系,大多数选民站在社群泡泡里面看讯息,影像都是非常模糊的——有点像是以前第四台讯号不良的感觉——不是不想知道,而是杂讯太多,看不清楚。

透过纷陈的杂讯,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空间。像是去年高雄选举,一句「高雄又老又穷」变成朗朗上口的口号,纵使网路上很多分析的文章,说明其实高雄在客观统计上并不能说是又老又穷,但只要创造出既定印象,形成一股「怨气」,那么事实与否也没有人会去追究了。

负面选战并不是这几年才出现的技术,而是只要有选举就会出现,比方说在菜市场或庙口等消息集散地释放对手假丑闻,等到对手得知被抹黑了,已经形成了公众的既定印象,想解释也没有用了。

所以在地方上,很多激烈的选战最后都是以出「负面文宣」决定胜负。这一招进入到资讯社会,传播速度更快、资讯量更密集、杀伤力也就越强。

近两年甚嚣尘上的假新闻,甚至变成了选战的主轴,像是前述的2018年的北农案、关西机场案、总统搭装甲车勘灾案,以及2019年的总统博士论文案等等。在这些案例里面,谣言本身「品质」如何并不重要,只要流量超过一定级数,都会变成一种「现象」,进而改变选举的盘势。如果假新闻有用,那么谁还会认真讨论可执行的、合理的政策?这就是「泥巴战术」或者「流氓战术」。花一个月讨论一个具有理想性的宏观政策,不如讲一百个似是而非的论点。

而且这种丢泥巴的战术,丢久了,也会养坏大众的品味,大众对于耸动的新闻感兴趣,但是对于需要耐性讨论的议题就感到不耐烦。例如2018年公投,最终沦为保守派的恐惧与情绪动员,民众完全不清楚公投各题的 How & Why,带着小抄就进投票所,就是民主制度被负面资讯战侵蚀的恶果。

小吃店遥控器争夺战

资讯的战场无限广大,从小吃店遥控器到秘密搜集个资的变脸软体(会帮你变成老人的样子,其实可能是在搜集你的脸部资讯),我们每个人早上醒来开始滑手机,就等同陷入无止尽的政治判断及斗争。

过去大型媒体,例如《联合报》、「TVBS」及《自由时报》等等,为了顾及市场,虽然内容会有自身的立场偏颇归偏颇,但还是要保持一定的公信力。但是晚近的中国时报、中天新闻等等,因为有中国在后面支持,所以不用顾虑市场反应或同业竞争关系,可以越过很多新闻伦理的界线,例如一面倒地播放韩国实境秀,或者不经查证就大肆转播关西机场接驳的假消息等等。

民进党在2018年选后发现,大众接受到的公共讯息非常偏颇,所以一方面要求NCC出面监管媒体;另一方面开始聘用社群经营人材,设法在公共领域的资讯战扳回一成。

纵然如此,农委会发包制作网路政策说明的经费高达一千多万,还是被保守派戏谑为「1450」,最后成为民进党网军的谑称。但却没人探究为什么农业部门的假新闻这么密集?为什么「澄清事实」成为了公部门的例行工作

因为资讯就是战争眼球就是战场。

前一阵子很流行大数据,就是把个人使用者的习惯全部都输入到电脑,进而非析出人们的心理习惯。例如7-11的数据系统,可以搜集到所有产品上下架的时间、地区及数量,若是资料有开放研究,一定可以研究出空前绝后的台湾消费文化报告。

但这样的技术成熟,也变成政治作战的一环。政治公关公司利用网路搜集的大数据,在社群平台上投放假消息,例如英国脱欧公投与美国总统大选,都被证实有公关公司在背后投放虚实难辨的「客制讯息」。而相关技术不仅影响英美,也有可能渗透到台湾来,这就是近期很热门资讯战的讨论,可参见扑马的文章〈台湾已进入准战争状态? 专家揭秘中共对台资讯战背后秘密〉。基本上台湾人的眼球,可以说就是当代资讯战争的「演习战场」。

后事实时代生存守则:我现在要出疹

去年新闻媒体几乎都把吴音宁贴上「权贵」、「酬庸」及「靠爸」的标签,而北农方面又消极回应,让负面宣传成为事实,间接导致民进党选情崩盘。到了2019年年初,国民党原先还想要复制一样的手法,将外交部人员赵怡翔口译哥)贴上类似「酬庸」标签。

过去「清者自清」的理念已经不合用了,想要在资讯战争底下求生,就必须「以战止战」。赵怡翔事件发生之后,府院党积极出面澄清,甚至最后连美国的外交人员都出面解释了,才使得事件没有扩大成去年的北农危机。

另一个可以观察的现象是,苏贞昌院长上任后,强化网路上的沟通以及辟谣宣传,各部会「社群小编」开始转变风格,大量使用通俗语言与网路迷因来发布讯息,甚至开始寻找「网红」合作,例如经济部与胡采苹、教育部与钟明轩对谈等等。

这些网红自带的流量也让网路社群开始「有感」,最后终于逆转民进党在年轻人社群低落的评价,最终在通过婚姻平权立法前后,公共领域总算出现了比较良性的讨论空间。

所以,简单的结论是,面对去年韩国瑜及国民党那样,密集丢出大量错误且模糊的讯息,瘫痪公共领域的讨论,亦即前述所谓泥巴战,唯一的方式就是直接反击,不要留情。

就像王瑞德逐一控告辱骂年轻人的韩粉一样——过去我们可能认为这种网路言论无伤大雅,也不需要对簿公堂——但王瑞德反击之后,确实有让过去习于在网路上恶意评论的网友学到教训:所有言论及行动,个人都是要负责任的,仇恨言论及歧视言论并不应然属于言论自由的范围。

选举接下来还有两个月,没人知道资讯战还会残酷进化到什么程度。但随时提高警觉,积极向假新闻及仇恨言论反击,例如回应抹黑文章、转传正确资讯以及向朋友澄清错误资讯(对家人则尽力而为就好)等等做法,是后事实时代,我们唯一的生存之道。

热门点阅》►用「他奶奶的」撕裂社会 就能让韩国瑜白回来?

►其实是匪情专家?你不知道的少年韩国瑜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思想坦克》。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