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后 有运动就不会肌少症?医破解3大迷思
50岁后 有运动就不会肌少症?医破解3大迷思。(示意图/Shutterstock)
台湾家庭医学会和知名营养品牌合作调查国人肌少症问题,结果显示有46%的受访对象有肌少症风险,而专家也揭晓民众对肌少症的3大误区。
该问卷调查以1年跌倒次数、举5公斤重物、走5平方公尺空间、起卧、走10阶阶梯困难度及小腿围等6项指标,调查了1,322名50岁以上的熟龄族,结果男、女性平均起来,近半数有肌少症风险。
●肌肉流失与免疫力低下有关 除了年纪还有3原因
随着年龄增长,肌肉会不停流失,过了40岁,每10年流失约8%的肌肉量,肌肉不仅能支撑人体、维持行动力,肌肉量下降更会增加失能、卧床的风险。
而在后疫情时代,免疫力更加重要。肌肉是免疫宝库,能透过细胞激素介白素来活化免疫细胞,「疫苗之所以要注射在肌肉,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肌肉能最大化疫苗的效果,」台湾家庭医学会理事长黄信彰说。
黄信彰也指出,根据一项西班牙的研究发现,肌肉的流失量愈高,死亡风险也随之提升:
.流失10%: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提升。
.流失20%:伤口复原能力下降,肌无力风险提升。
.流失30%:虚弱、卧床无力起身,压疮、肺炎或导致失能的疾病风险提升。
.流失40%:死亡风险增加,且多死于肺炎。
由此可知,肌肉流失是许多银发族晚年卧床、受慢性病折磨的主因之一。员荣医院医疗体系家医科主任医师黎雨青指出,除了年纪大造成的肌少症,其他还有继发性的肌少症,包括营养摄取不足、活动力下降、因疾病住院等,「银发族会因为慢性病而住院,住院期间就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年轻人也是如此,例如腿部骨折、打石膏,都不动的结果,受伤的那只脚会比健康的另一只脚瘦一大半。」
日本国立长寿研究中心老年内医科医疗长前田圭介也在《康健》所举办的「2021高龄国际趋势论坛」中指出,日本的调查发现,住院的老人每天站立、活动的时间仅有43分钟,而且住院之后,有15%的长辈罹患肌少症。
●男性比较不会有肌少症?专家解答肌少症3大误区
该调查中,也发现民众对肌少症有许多迷思,主要包括:
1.男性比较不会有肌少症
错。黎雨青指出,根据调查发现,50岁以上的男性肌少症风险是51%,女性为43%,男性的风险明显高于女性,「年轻时男性的确有荷尔蒙的优势,但年纪增长,荷尔蒙改变,导致饮食和运动量减少,所以风险其实不比女性低。」
2.有运动就不会肌少症
错。运动很重要,但肌肉生成3分靠运动、7分靠饮食,没有充足的蛋白质,就算再多运动刺激,肌肉增长的程度也有限。蛋白质摄取,如果是牙口正常的人会建议吃原型食物,但肉、乳制品吃太多也会有油脂摄取过多的风险;若是牙口不好的中高龄族群,吃肉就更困难了,因此黎雨青建议可以喝一些营养品,帮助蛋白质吸收。
前田圭介也持相同的看法,这些营养品能弥补营养缺口,味道好且好购买,有液态,食品型态也有慕丝状或是果冻状,可以各取所需,如果能当成点心适度食用,效果更好。
3.年纪大吃少一点比较健康
错。年纪大难免有慢性病,例如糖尿病、三高等,而饮食控制是这些疾病的治疗方式之一,所以许多熟龄族认为,少吃一些对健康有益处,但少吃其实会增加肌少症风险。
前田圭介指出,因为疾病,老年人往往必须饮食控制,但这样反而会造成营养不足,有研究发现,老年人住院时,在饮食控制和食欲不佳的情况下,每日仅会摄取到平时热量的一半、约760卡,这也是造成肌少症的原因。
年纪大、牙口不好且活动量下降,胃口不佳、食量少,少淀粉、少油又吃不多的状况下,根据模拟量表模型和受访者主观感受来看,和之前食量相比,即使食量只有轻度减少,肌少症风险也会增加26%,「由于每个人饮食内容和食量不同,因此『轻度减少』是少了几卡热量,没有客观数字,但只要发现吃得比之前少,就要开始留意,」黎雨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