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生風險最高 台大研究:國人大腸癌風險「1980年出生」達頂峰
台大公卫学院流病与预医所教授李文宗团队发现,台湾结肠直肠癌发生率世代效应显著,1980年代后出生的「七年级生」罹癌最高,尔后出生者风险下降。记者林琮恩/摄影
台湾结肠直肠癌发生率在男性排名第一、女性排名第三。台大公卫学院研究发现,台湾结肠直肠癌发生率世代效应显著,1980年代出生的「七年级生」罹癌最高,之后出生者风险下降。学者说,此类癌症发生与饮食有关,台湾西化程度在1980年代后达到顶点,因此之后风险可能趋缓,但依国际经验,未来也可能止跌回弹。
台大公卫学院流病与预医所教授李文宗说,团队以公卫模型去除年龄本身对罹癌风险的影响,单就世代因素来看,台湾50至79岁民众,结肠直肠癌发生率逐年上升,在2010年达顶峰,这与筛检政策有关;50岁以下民众,结肠直肠癌发生率逐年上升,但愈年轻民众发生率上升幅度愈小,女性25至29岁族群甚至下降,这是「世代效应」影响。
研究团队发现,随出生世代愈晚,台湾民众罹患结肠直肠癌风险愈高,以1980年为分野,男性在1980年以后出生者,风险仍上升但趋势变缓,女性则在1980年达到顶峰,后续呈现下降趋势。反观西方国家,早期结直肠癌风险平稳或下降,在1960年后出生者,风险急剧上升,与台湾目前观察到的情况相反。
李文宗表示,台湾饮食及生活习惯西化,食物多油、多红肉,并缺少运动,导致早期出生的民众,结肠直肠癌罹癌风险增加,研判至1980年代,西化程度已「赶上西方」,因此大肠直肠癌风险趋缓并下降。但西方国家在1960年代后出生者,罹癌风险趋势突然上升,目前仍找不出明确原因,台湾日后恐会步上后尘,大肠直肠癌风险止跌反升,但具体时间点无法预估。
台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说,影响结肠直肠癌罹癌风险的因素包括人类肠道菌、畜牧业肉品等,「我们吃到的肉,与父母吃到的肉是否相同,影响罹癌风险」,依研究结果来看,40多岁民众是罹癌最高风险群,这年龄是家庭收入支出,从社会、家庭层面来看,影响甚钜。
另,政府推行大肠癌公费筛检,影响大肠癌发生率。2010年公费筛检规模扩大,研究团队发现,同年结肠直肠癌发生率开始受到影响,男性族群在2010年后,结肠直肠癌发生率每年下降3.4%,女性族群则在2010年后,每年发生率下降3.1%。
美国癌症协会等多个单位,建议下修大肠癌筛检年龄至45岁,卫福部日前亦承诺,将于明年将大肠癌筛检年龄下修至45岁。李文宗表示,研究团队以公卫模型推估,若台湾在2025年将筛检年龄下修至45岁,截至2035年,可减少1806位民众罹患结肠直肠癌;若至2030年才下修年龄,至2035年,仅能减少429位民众罹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