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春运报告:情侣坐4578公里火车看雪

相关专家认为,随着我国高铁运营的总里程数突破2.2万公里,高铁正成为春运交通工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我们计算发现,随着高铁路网的铺开,旅客在行程中的平均耗时缩短了近一半。”去年因春节较早所导致的学生潮、务工潮和白领潮叠加而出现的集中购票情况,今年不会发生。

热衷火车中转回家的是90后,已然成为春运主力军数据显示,春运首日客流中,90后占比首超5成,90后既能坐票价5元的“中国最短火车”逛成都周边,也能从昆明穿越4578公里去哈尔滨看雪。90后具有优先抢票意识,在春运前29天开始抢票的人最多,人均下单抢票达4次。全国最易抢火车票的火车票竟然是:昆明→北京西,最难抢火车票上海南→重庆北Z257。

90后很“傲娇”:接父母到北京过年

90后很“傲娇”。春节不回老家见亲戚,而把父母接来过年,成他们崇尚的“春运”方式。最新《春运出行大数据》显示,北京 、昆明、哈尔滨、上海、成都、广州成春运热门。在90后人群中,北京为中国北方春运最热出发城市,春节北京酒店订单量居全国榜首。前门便捷酒店是90后最爱。故宫天安门为2018春节国内最火景点

90后在京白领小雨表示,春节北京酒店便宜人少,准备把爸妈从老家接来过个年,见见自己拼搏的大城市。身边多数90后朋友跟她选择一致。

上海则是南方90后的天堂。大数据显示,上海迪士尼乐园春节期间受90后女性欢迎。虹桥枢纽会展中心酒店成90后热选春运酒店。重庆人爱去上海过年。“最难抢返程票”为上海南→重庆北Z257。

春节留个心眼:过年最难抢返程票是哪里?

最火热线路有广州—贵阳、海口—广州、哈尔滨—到北京等,多为著名旅游城市。据悉,去哈尔滨看雪、去海南晒太阳,已成为春节家庭出游的热门选择。

南方人爱来北方“受冻”,北方人爱去南方过“暖年”。在沈阳生活的闫女士表示“带父母和孩子去海南过春节,已经成为这些年的惯例。尤其是老人,就喜欢暖暖和和的过冬。”

南充惠州、惠州—洛阳、温州——凯里等为最难买线路,其中大部分路线都集中在南方城市,看来南方人回家过年会更经历更多的春运“考验”。另外,春节最难买线路,集中在三四线城市。

互联网时代的春运90后热衷中转回家

互联网时代,90后善用大数据。深圳、广州成热门中转站,90后最热衷中转回家。春节期间杭州、上海往返,多买几站更容易抢到票;而从郑州、天津去成都,少买几站上车补票,更容易回家团聚。春运十大中转线路中:广州往返厦门、福州往返广州、泉州—广州、贵阳—深圳等成为春运十大中转线路,集中在南方城市。

(十大热门中转线路及中转站,以及中转人群年龄分布图

多买几站、少买几站高峰期更容易买到票

春运一票难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在高峰期多买几站、少买几站、中转买票机火比价等智能方案,极大的提高了旅客买到票的概率。数据还显示,买不到票的旅客,40%选择捡漏抢票,近一半旅客选择上车补票、多买几站和中转,10%的人会在网上提前预约买票。而被喻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对此游刃有余 。

胡伟在深圳上班,胡伟笑称自己是“手残党”,身边买不到票的朋友不在少数。而今年一些网站开放的智能购票功能,无疑让胡伟和朋友们乐了。今年春运期间可以提前预约买票,也可以在无票的时候选择“上车补票”或者“多买几站”。

对此,为了防止高峰期购票难,专家建议旅客提前30天预约火车票,还有捡漏和送票上门服务,极大的节省了旅客的时间和精力。

南方90后有“情趣”:情侣坐火车从昆明→哈尔滨看雪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坐昆明→哈尔滨K726次列车去看雪。”

“这条全国最远车程总长4578公里,耗时2天19个小时。”订票者不乏南方90后情侣。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排名春节国内热门景点第9位,成为南方人心中冰雪殿堂

远离北京的人常有“去首都转转”的想法。昆明→北京西火车票,堪称“全国最易抢票线路”,车厢经常不满座。数据显示,以90后为主的“米粉”非常向往云南。丽江、昆明、大理排行春节目的地榜单前列。

最短春运里程:成都周边5元小火车

一首《成都》让人梦想“来街头走一走”。避开人潮,从成都红光镇坐火车到犀浦,仅57公里,堪称最短春运里程。软座火车票只要5块钱,巴适得板。

由于临近东南亚,且开通赴欧直航,成都为春运“曲线救国”热门中转城市。大数据显示,成都酒店热度排名国内第四。双流机场附近酒店将迎入住高峰。

作为客运压力大、年发放旅客最多的城市,广州春运堪称拥挤。数据显示长隆旅游度假区为90后最爱的国内景点第三位。广州→成都火车票,难抢程度排第三。白云机场成春运热门酒店商圈

想知道大部分90后过年都准备怎么过?一则刷爆了90后朋友圈的文字,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假如一年只有春节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也许出了那个“舒适圈”的年纪,我们都长大了。

注:本文数据来源携程、去哪儿、小米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