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的日记」与慰安妇相遇!13岁躲密室写少女心事⋯台大限定展出

▲「安妮与阿嬷相遇:看见女孩力量特展台大展出。(图/妇女救援基金会

记者林育绫/台北报导

《安妮日记》以13岁少女躲在密室视角,记录战争女性的歧视跟迫害,流传至今,而妇女救援基金会附设阿嬷家-和平与女性人权馆」与荷兰「安妮之家博物馆」合作,将安妮的日记、密室意象与阿嬷的故事连结,举办「安妮与阿嬷相遇:看见女孩的力量」特展,即日起在台大博雅教学馆的艺文空间展出。

展览主要呈现二战时期,东、西方女孩在战争的压迫下感受到的经历,身为犹太人的安妮法兰克(Anne Frank, 1929-1945)一家人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长年藏身在荷兰的一处阁楼密室。当时年仅13岁的安妮以日记写下不可思议的躲藏生活、成长的喜怒哀乐、青涩的爱情渴望,同时思考战争、歧视与女性人权等议题

与安妮同一个时代,地球另一端的亚洲,有遭受日军暴力的「慰安妇」,二战结束后她们又因社会歧视,将自己禁锢在充满伤痛的记忆中。约50年过后,这些勇敢的女性终能走出阴霾,证实战争的军事行奴隶制度,并积极争取女性人权,激励全球的性别暴力受害者。希望藉这样的呈现,在她们有生之年能争取尊严跟权利。

▲「安妮与阿嬷相遇:看见女孩的力量」台大展出。(图/妇女救援基金会)

妇援会董事长叶德兰表示,《安妮日记》一向被世界各地的中小学或或大学研究、阅读,如今能与「阿嬷」相遇,展览意义深远。台湾大学副校长陈铭宪也说表示,感谢妇援会把这个活动带到台大举办,把安妮的日记、生活,还有密室中的氛围都带到这个地方来跟我们分享。

荷兰在台办事处代表、驻台北以色列经济文化办事处代表也分别表示,不论是二战时期身在欧洲的安妮一家,或是台湾的「慰安妇」阿嬷们,都不应该遭受战争或是人权、性别的迫害,也希望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可以记得这些历史造成的伤痛,让世界一点一点往和平的道路上迈进。 其中荷兰在台办事处谭敬南代表说到,过去念书时研究中国哲学,其中儒家孟子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没有谁是天生就是坏人,然而综观整个历史中,却遇到了许多残酷的行为,虽然如此,他依旧相信人心的善良,「很荣幸我们和妇援会跟阿嬷家合作,并参加了安妮展,我坚信他们的故事都能继续被讲述,而人们内在的善良将战胜心中的黑暗」。

台大安妮特展自即日起展出至11/18日,在台大博雅教学馆1楼艺文空间举办,同时11月25日开始也是「国际终止妇女受暴日」,每年的这个时间都会展开为期16天的活动,共同响应「保护自我、尊重他人、性别平等、拒绝暴力」理念与行动

▲《安妮日记》是安妮当年在战争时写下的所有心事,包含处境艰困,后来成为二战的珍贵见证。(图/国立台湾文学馆

关于《安妮日记》:

1942年6月12日,安妮‧法兰克在烽火连天的13岁生日,收到的礼物是一本红白格纹日记本,之后她开始将自己置身于战争阴影下的所有少女心事,通过文字保留在日记本上。7月全家人躲进父亲公司的阁楼密室,尽管行动受限、处境艰困,她仍持续以充满温度而又早熟的笔调,诉说面对死亡随时可能降临的心路历程、与家人的冲突对峙、青春期的渴望,还有她对自由、尊严和人性终极信念。直到1944年8月1日,藏身地点被查获的前三天为止。安妮死时年仅15岁,相传是被出卖才遭查获藏身地点,她恐怕不曾预料,自己的日记会成为二战的珍贵见证,甚至被誉为「改变世界的10本书」之一。

小桃阿嬷70多年前上学途中被抓去当慰安妇,一生却等不到日本道歉,生前曾穿上台南女中制服勉励学妹「替我完成学业」。(图/台南女中提供)

关于阿嬷:

约莫同一时期,地球另一端的岛屿上,同样是花样年华的少女们,在战争中成为性暴力的受害者,也被迫失去自我,所有的亲情、爱情、梦想与人生,从此埋葬在异乡慰安所。与安妮不同的是,战争结束后,她们以幸存者的姿态活了下来,但数十年来饱受各方异样眼光、冷嘲热讽,成为渐渐老去的「阿嬷们」,但她们仍以坚毅的勇气自我修复,直视过去的伤痕、解放暗黑的记忆,宛如强韧的芦苇,遭遇横逆却不断折。

国立台南女中郑文仪校长曾经叙述慰安妇「小桃阿嬷」郑陈桃的故事,当年在女中就读上学途中的她,遭到日本警方强压至海外当慰安妇,5年后返台又被亲人以「家里容不下当妓女的人」把她赶出去,此后独居于屏东,一生在等日本道歉,却一直到94岁过世都没等到。

►我们的美丽就用白纸黑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