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个维度”做好高校“学习强国号”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19年1月1日正式上线后,依托于内容的权威性、资源的多样性、交流的便捷性、体验的丰富性、功能的灵活性,备受高校师生群体的青睐,迅速成为理论学习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开通“学习强国号”。

高校“学习强国号”是融媒体背景下推动理论宣传创新的重要载体,是高校适应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有效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工具创新和价值重塑。笔者认为,在实践过程中把好关、传好声,做好高校“学习强国号”,推动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可以从政治、引导、效用热点应对四个维度深入思考、稳慎把握。

从政治维度看,要把关识别“显性差错”与“隐性差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政治性是“学习强国号”宣传思想阵地的第一属性。政治立场对不对、稳不稳、牢不牢决定着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

在把握宣传作品的政治立场时,要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认真把关,文章选题、立意、遣词造句、标题,处处都能体现政治倾向性。由于有严格的审核把关体系,一般而言,文章出现表述性、技术性等“显性差错”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最大的风险反而是可能关涉全文整体的“隐性差错”。出现“隐性差错”的文章通常表面上没有问题,但仔细思考后却感觉问题很大。第一种表现形式是“品味低下”,价值导向不正确。第二种表现形式是“逻辑错乱”。为了宣传效果而忽视事实因果、逻辑关联,随意拔高硬贴标签。第三种表现形式是“时度效”存在偏差。由于大局意识、系统意识不强,用力过猛,在不合适的时机发声,造成不良影响。

一个好的“把关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不断淬炼政治意识,提高大局意识,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做到胸中有大局、文里识乾坤。要始终坚持整体论系统论、辩证观,真正做到明察秋毫,确保“学习强国号”建设行稳致远。

从引导维度看,要把握好全面展示与重点用力的关系

建设高校“学习强国号”,不仅要推动高校展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讲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以文化人的师生故事,更要深刻把握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推广使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首先,既要全面做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时事政治热点、理论著作、红色文化等各类重要资源的普及使用,又要把握好高校“学习强国号”建设方向,重点从思想战线建设方面办好高校“学习强国号”,让高校成为学习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让高校“学习强国号”成为学习宣传理论和实践成果的重要阵地。

其次,既要从高校新闻、党建思政、教育教学、学术科技、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反映高校事业发展情况,又要重点推出具有高校特色的宣传作品,特别是重点打造能够反映高校坚持“四为”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的优秀作品

再次,要发挥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优势,既要在高校全面推动“学习强国号”的使用,又要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学习强国”的使用,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成为基层党建的助手、理论学习的平台、文化建设的窗口,在高校宣传阵地中发挥好排头兵作用。

从效用维度看,要把握好宣传意图用户心理的关系

宣传工作不仅要做好“宣”,更要做好“传”。没有传播量、点击率,没有引起用户的注意,宣传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高校“学习强国号”建设必须遵循传播规律,善于运用传播规律。要统筹处理好宣传意图与用户心理的关系,以用户关心关注的事件、动态为载体,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嵌入式传播”“浸润式传播”。以“学习强国号”中高校每日校训为例,如果只是干巴巴地对校训加一些教条式的解释,难以引起师生的兴趣。为此,不少学校开动了脑筋,有的结合校史,有的结合校园美景,有的详解典故,有的讲述故事,文图视频并举共融,提升了点击率与好评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高校“学习强国号”结合科研优势,运用融媒体多元化报道形式,推出医疗救治、科普信息等内容的栏目,及时报道防控疫情的工作举措和成效,宣传抗击疫情中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从热点应对维度看,要把握好热回应与冷处理的关系

热点事件的应对是高校“学习强国号”的重要职责。从热点处理角度看把关,要尽可能避免单向思维和线性思维,有的事件需要推一推、促一促、加把火;有的事件需要即时处理、即时回应;有的事件则需要放一放、冷一冷静一静,以时间换空间,通过多样化观点的充分展现让舆情实现理性回归。对于什么情况下需要热回应,什么情况下需要冷处理,似乎见仁见智,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需要在充分了解事件的因果、本质,把握潜在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作出冷静判断。其中有三个关键因素需要深入思考以作决策参考:一是客观评估公众态度的多样性和发展方向;二是客观评估事件本身的延展度、发酵性;三是客观评估舆情发酵的触发条件。当然,无论是热回应还是冷处理,热点事件产生都有其基于客观事物、社会心理的内在原因,平台所起的关键作用就在于解疑释惑并推进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