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vs.许培鸿 当戏痴遇上知音

白先勇认为培鸿戏曲平面摄影,能拍出动态感,让他有遇见知音感觉。(邓博仁摄)

摄影师许培鸿拍摄白先勇的《牡丹亭剧照,捕捉充满戏剧张力及深刻情绪的画面。(王英豪摄)

白先勇小档案

许培鸿小档案

昆曲可说是声音艺术演员优雅婉约的唱腔,每每令观众回味无穷。但摄影家许培鸿,选择以无声的平面影像表现昆曲艺术,他为作家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拍了数十万张台前幕后照片,为这部作品留下完整纪录

无声影像 声音艺术定格演绎

白先勇表示,他对画面的要求非常严格,一张好的剧照,有如一出戏的名片,好的剧照,能为作品定调,观众经常因为一张好照片,选择进剧院看戏,为此,剧照品质对他而言,非常重要。而许培鸿拍摄的剧照,让他有遇见知音的感觉。

许培鸿则表示,虽然有后来的成果,但在拍摄现场也曾遇过瓶颈,每每无法精准呈现戏剧内涵时,总令他懊恼不已,不过好在他越挫越勇,一拍再拍,永远拍不腻。

问:一般剧照都不是在演出现场拍摄,大都是在彩排现场完成,但青春版《牡丹亭》,却有大量现场台前幕后照片,这样的作法,背后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白:这是始于我有个很重要的想法,民国初年戏曲界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很年轻就出头,开始大红,但是留下来的照片并不多,非常可惜。

随剧巡演 拍摄数十万张照片

我希望能为昆曲艺术表演留下完整的影像纪录,不管是照片,还是录像,我告诉培鸿尽量拍,没想到他一拍就是十几年,大江南北,我们去哪里巡演,就跟我们去拍,哪里有一出戏可以有几十万张照片,而且留下来的,都是演员年轻时的身影,十分珍贵。这让我体会到一件事,剧照摄影,不只是技术好,对表演艺术要有感觉,最重要的是要有热情,才能拍得久,拍得好。

许:我在拍摄的过程,一开始是担任宣传照的摄影师。由于我以前拍过很多古典音乐家,以及舞者编舞家,昆曲对那时的我来说,是表演艺术的一个类别,直到拍了之后,才发现昆曲真的很难拍。光是要怎么区分和其他戏种的不同,就很困难,如果拍得不好,单从平面画面,可能会看不出是京剧还是昆曲。

老师没要求 是最大要求

问:白老师对剧照的美学有什么要求?后来又是如何掌握到昆曲的画面?

许:白老师对我没有任何要求,其实就是最大的要求。我练习从唱词去体会昆曲的典雅,还有观察演员缓慢而优雅的动作。我领悟到一点,我要拍的不是定点动作,而是律动神韵,这两者要合而为一,是最难的。这等于是把过去拍摄音乐家和舞者的历练,再整合在一起。

白老师是看过很多经典老戏的人,他对戏曲的神韵、动作特别有感,对灯光色温也很敏锐,他说自己是不懂摄影的人,但在回信给我的时候,会用五颗星四颗星做评选,不管是画面、神韵和色调层次,都要符合标准,才会过关。

白:我对影像和照片的想法很严格,怎么严格法呢?我是从西方学来的,就举《歌剧魅影》为例子,一张戴半张面具的人像,就成功为戏定调,画面能不能表现戏剧的主题,是一大关键。这不是临时拍可以拍出来的,需要思考和酝酿。

水袖交织成蝴蝶爱情

因此,一张好剧照得来不易,要对眼前的演员够熟悉,抓住每个人演唱时的嘴型眼神姿势,虽然是平面的画面,也要能看出其中的律动感,就算是一张背影照,也能感受到婀娜多姿感。

问:有没有拍到哪张特别满意的画面?

许:有一张剧照是在舞台侧边,某个无意的瞬间拍到的,男女主角的水袖甩开来,交织成一只蝴蝶的形状,这真的不是安排而来,是等待而来的一瞬间,而蝴蝶在戏里的象征,刚好是爱情,我特别喜欢这张。

白:这也是青春版最好看的段落之一,水袖甩来甩去,一勾一打,一勾一打,呈现出中华民族含蓄表达情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