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不愿面对的事实?多极化、地缘政治与复合国际秩序(张登及)
本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报告的主题—「多极化」。图为美副总统范斯(左四)出席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美联社)
在台湾的言论市场,甚至学术研究成果里,「地缘政治」与「国际秩序」都是长期被忽略的冷门议题。地缘政治好像早就被全球市场的蓝海抹平,国际秩序早就在苏联瓦解的那一刻定于一尊。就算次贷风暴与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国外开始热议旧秩序可能终结、地缘政治乱象四处蔓延,台湾也要拖到美中贸易战乃至新冠疫情后,一系列「轻松读」、「图解」等等的地缘政治书刊才突然热卖;而关于国际秩序的讨论则虽然上升,但几乎还是停留在福山(Francis Fukuyama)90年代的「终结论」甚至蒋中正时代的「必胜论」,对福山后来的诸多反思则罕有讨论。
轻松的图解、廉价的秩序
可以说,当今台湾各界谈到地缘政治,几乎就是简化成「民主集团对抗专制政权」,也就是返祖的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与冷战1.0。谈到国际秩序,则是超威尔逊主义,近乎民主党左翼柯林顿的全球民主化与共和党右派小布希单边主义的奇异结合。于是碰到难以归类的「美国利益制上」川普主义,表面上还是要坚持期待美中竞争激化下,台湾地位与价值终将震荡趋坚,所以必须温柔坚定稳住川普,绝不能因川普—马斯克背离进步价值而触怒华府,涉犯「疑美」。但私底下则开始期待只有一任的川普向他团队的对华战略竞胜派低头,或者等普京总统在乌克兰获利后倒向华府联手抗中,实现「天下围中」;又或者有朝一日进步派在华府班师回朝,都可以重振「终结论」,台湾就可以回到单极的舒适圈。
这些期待,或许本世纪中叶,仍有实现的一天。但与现在外界对国际现势的看法,有很大的落差。其中另一个关键词,就是本届慕尼黑安全会议(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报告的主题,也是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美国新任国务卿卢比欧(Marc Rubio)受访的重要概念—「多极化」(Multipolarization)。台湾无论是冷战时代还是冷战后,无论是绿营还是蓝营执政,多极化都是嫌恶语。中俄印斐等非西方集团过去长期提倡多极化,我们嘲笑是文明落后与经济贫困国家的幻想宣传。近日慕安会重视多极化,我国某社官媒基于众所皆知的原因,只摘取「是中共的修辞」来一言以蔽之。过去从欧朗德(Francis Holland)、施罗德(Gerhard Schroder)到马克宏,有西方领袖认为多极化将是趋势,则被意见领袖认为是欧洲不甘寂寞的亲共浪漫。但是历来坚持抗中的卢比欧与本届慕安会报告,都在川普上任满月前后强调「多极化」。再有人掩耳盗铃,以未来的「必胜论」铁齿来坚持当今「多极化不存在论」,就如同美国防长赫塞斯(Pete Hegseth)评论乌克兰要求入北约,是昧于现实了。毕竟如同凯因思曾说,「长期来看,我们都不存在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讳言多极化,昧于现实
政治家应该认真面对「多极化」现象,才能做出负责任、可持续、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尽管应该如何理解「多极化」,它的内涵是什么,可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卢比欧受访只是大略提到,单极的现象在历史上是一种例外,未必能持久。意思是过去坚持用单极霸权支撑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其实不符合美国利益,反而在豢养「深层国家」,使美国衰败。
从这一点上看,卢比欧与川普都是排斥霸主(hegemon)的定位,因为霸主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相捆绑,招来一众「扈从」(bandwagon)的吸血、占便宜者。何况川普、鲁比欧都认为进步派治下的美国江河日下,早就不再「伟大」;若改用「多极」看世界,便能精打细算,方有助维持美国至上(primacy)。「至上」虽然实力领先,但千万不要做国际秩序的「霸主 / 苦主」,这是川普主义能号召剥夺感严重的美国草根大众的精髓。
如今世界,单极还是两极?
慕安会报告对多极化做了更详细的文献回顾和概念检讨。首先,大致与笔者20余年研究「大国外交」现象的判断相同,报告集中考虑了美、俄、中、日、德、英、法、印等主要大国的实力表现。由于需要兼顾G7与BRIC等联合国安理会以外的大国集团成员,又纳入巴西、加拿大、义大利、南非4国,可说「多极化」总计12国入围。其次,报告正视了部分学人经过评估,认为美国无论是经济规模、国防开支、海外驻军、军事基地还是科技与教育,还是遥遥领先列强,再加上美元霸权不成比例的影响力,其他经济体就算产能巨大也无法绕开美元宰制,所以部分学人认为当今还是「单极」,并非无据。不过颇多文献指明,从拜登到卢比欧都认为中国是今世全球唯一有意愿且「有实力」挑战美国的国家,且除了核武输给美、俄,中国其他多项指标都与美国形成唯二领先集团,且逐渐形成自足、自主体系,把日本、德国、印度等第二领先群甩开很远。若然,则当今世界应该是「两极」。不需要前两名的国家在所有领域都「势均力敌」,只要两者都可以在特定领域牵制另一方,并能号召若干国家追随,体系就符合两极。
多极化进行式,符合主客观现实
但另有研究者认为从多种指标来看,美国固然受到中国牵制,但两强也未能形成强固的集团。俄国核武优势与印度崛起等现象尤其不容忽视,所以美、中对诸多世界重大议题都无法说了算。例如从购买力评价指标看,金砖集团经济规模在2018年就超过G7集团。再从报告团队进行的11,000人跨国民调主观指标观察,只有日本与美国有较多民众仍认为美国还主宰世界,但也只到40%至45%,多过所有主要国家受访者平均的32%不少。而平均有35%各国受访者认为美、中共居于主导地位;其中法、德、中超过45%受访者认同此见。
整体来看,除了日本,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有60%以上受访者认为现在世界不是单极。(日本受访者回答「不知道」最多。)最后,还有论者认为,当今已经没有能对全球重大事项进行决断的大国俱乐部;今日列强权力总和已远低于维也纳会议、巴黎和会与二战后的大国集团。由于权力以多种形式在多种领域零散分布,我们正逐渐进入「无极」(non-polarity)时代。
找回不愿面对的事实
为了对所有视角表示尊重,慕安会报告认为无论是否同意现在已是「多极」,至少可以说「多极化」是明显趋势,而且不仅是权力的多极化,还有伴随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崛起导致多国的内部极化(polarization)与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极(ideological multipolarity)。而如果美国霸权代表着权力的单极片刻,自由国际秩序则是世界意识形态的自由片刻(liberal moment)。报告断言,自由片刻的时代已经过去。与此同时,合格的民主阵营国家在减少,威权国家在增加,「全球南方」的中间避险派(hedging middle)也在增加。而中、印、斐、巴西等国相信复合的多极秩序(multipolar orders, multiplex world order)对发展中国家、弱小国家平等分配资源有帮助,欧洲与日本受访者对此甚至比美国民众还不认同。由于民粹领袖说服民主阵营民众,认为旧的菁英与秩序图利新兴国家才造成「东升西降」,所以必须进行马斯克所说的「美国二次革命」;这又导致富豪政治(plutocracy)附身民粹在西方崛起,再度印证了2020年慕安会的主题—「西方性缺位」(Westlessness),和世界权力、观念双重多极化的判断。
面对多极化进行中,导致地缘政治现象的复活与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富豪政治透过民粹领袖在西方的崛起,证明只有制度面的民主,未必能提高国家抵御内外危机冲击、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非常规的集权与改革,更可能招致国内外激烈的质疑与反制。卢比欧以多极角度阐述川普主义下的美国至上、万斯对欧洲背离保守价值的斥责、美俄在欧盟与乌克兰缺席下到沙乌地黑箱谈判,与川普不断提出邀请习近平访美,我们都必须认真地重视其间关连的逻辑。如何有效观察这些「乱象」?或许要先找我们回不愿面对的事实—世界的多极化。
(作者为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