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面对外交困境 蔡政府不应甩锅驻外官员(黄奎博)

这次宏都拉斯的邦交在风雨飘摇中暂时稳住了,但从赖清德代表蔡英文前往致贺却差点见不到宏国总统观之,民进党政府还没完全过了宏国这关。(杨孟立摄)

外媒报导,民进党政府官员表示,最近的经贸外交与于中东欧国家设代表处的作法,将开启更灵活的外交—「蓝海」策略,利用台湾科技实力和产业供应链多元化,「把握在特定区域的战略机遇」、「大步走向世界」。

同时,匿名受访的官员还指出,虽然蔡政府已认知到企业在对欧关系的重要性,但台湾在当地的涉外事务官员及行政体系仍难以配合,而且他们常常「太执著于开设代表处等形式上的成就」。

该如何解读这些讯息?简单说,就是民进党政府预期邦交国数量会再降,于是趁美陆竞争加剧时搭着美国打外交遭遇战,而且将外交失利甩锅到传统外交文官。

首先,为何对邦交数不乐观?这次宏都拉斯的邦交在风雨飘摇中暂时稳住了,但从赖清德代表蔡英文前往致贺却差点见不到宏国总统观之,民进党政府还没完全过了宏国这关。至于教廷,在「梵中主教任命临时协议」后,据传教廷已经让步到先在北京设大使馆,再考虑对台湾关系的问题。

但令人讶异的是,这五年多来的邦交数从22大跌到14,从未见外交官员负责,显示对执政者而言,并不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或谓邦交国无用,但这么多年来,在政府间国际组织为中华民国提案的就是那些邦交国,在国际间支撑中华民国国际法人地位的也是那些邦交国。

其次,为何是外交遭遇战?最近所谓的对澳洲、立陶宛、斯洛维尼亚等国的「价值同盟」外交,实际上常是依附于美国的外交布局且遇上外国政府中间偏右政党执政时的「战略机遇」。

外交需要机遇,也需要取舍。台湾的外交资源有限,目前有一百多个驻外馆处已是不得已。同样是机遇,马英九政府时期的札幌(日本)、清奈(印度)、泗水(印尼)、缅甸等办事处,有其人民与经贸等交流上重要之实质意义,但这几年在立陶宛、无国家承认的索马利兰设代表处,甚至计划在同样互动甚少的斯洛维尼亚再设代表处,合理性难免受人质疑。

最后,为何是甩锅给传统外交文官?因为前述受访官员宁称驻外人员无法掌握外交契机,而不愿面对导致涉外空间越来越小的主因—民进党否定两岸过往政治互动的基础、逐渐推动「去中(华民)国化」,所以中共当局认为放松对台湾涉外空间的围堵会助长台独的气焰,所以回到高度对抗、抵制的心态。

从2016年12月的圣多美普林西比到最近的尼加拉瓜等等8次的断交,不敢说所有的驻外官员都是无辜的,但最大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两岸关系的恶化吗?而且民进党政府高官将对欧外交突破的难处,归咎于驻外官员与组织的失能,如此「好官我自为之」的态度,绝对无助于外交政策的检讨与改进。

(作者为政治大学外交学系副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