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的耻度与民众的健忘度
沸沸扬扬一阵的陈同佳案,因为陈担忧成为政治操作的工具,而决定选后再来台自首,在这种情况下,该案的关注度逐渐减弱,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原本因为荒腔走板的应对而受到冲击的蔡政府,由此也得以获得喘息机会,甚至成功逃过此劫。
整个过程反映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政治现象,那就是台湾社会的健忘度在不断加速,愈来愈多争议事件变成一日新闻,或最多几日新闻,然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而陷入争议事件中的当事者,只要有足够的「耻度」,咬牙挺过外界批评,危机自然就会轻松解除。
其实不光是陈同佳案的巨大争议,此前的蔡英文论文门,一度也引起外界关注乃至质疑,但蔡的团队借助几次旁证的机会,与质疑者形成两军对垒的态势,最终让争议变成各方的自说自话,进而不了了之。
而在更早之前,原本还因为九合一选举大败而陷入低气压的民进党,在完全没有任何反思的情况下,就在年初借助掀起反中浪潮,轻松走出败选氛围,重新成为选民认可的对象,而在九合一选举中实现高雄逆转胜政治奇迹的韩国瑜,如今则成了草包的代名词。
如果将这些吊诡的现象仅仅归因为政客的操作,则难免太过随意。事实上,政客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的挑战政治运作的底线,民众本身要负最大责任,尤其是在自由民主社会,选民号称拥有自主决定权,那么也就意味着,如果选错人,选民也该自己承担选择错误的代价,而不应该甩手将责任推给政客的欺骗。
可惜的是,这其实正是台湾政治生活的日常,当然,这也可能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日常。这就涉及到民主政治的核心命题,拥有权利的选民,到底有多少能力行使自己的权利?更进一步言,选民为了行使权利,又付出了多少努力去研究政治、思考政治,乃至影响政治?
显而易见的是,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没有多少人真的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政治,更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去查证种种争议,结果就是只能随波逐流,听信政客和媒体所有意塑造的种种论述,而既有的政治立场,也在时刻左右着选民的判断能力。
听任政客带风向
举个例子,陈同佳案涉及到香港的法律制度,也涉及到台港过去司法互助的许多潜规则,这些问题原本都是有案可查,法律界也都视为常识,但对选民来说,却不见得人人都懂,或者可以说大部分人都不明所以,而大部分人中的大部分人,也不会花时间去一探究竟,因此,只要蔡政府坚持自己没有发夹弯,最后再喊一些捍卫主权的口号,或者一股脑将责任推给港府,原本就支持蔡政府的人自然就找到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然后将这一问题抛之脑后,自认为问题已经解决。
可以说,选民自己的健忘与冷感,让政客有了操作和推卸责任的空间,选民的健忘度愈高,政客提高自己耻度的意愿和胆量相应也就愈高。大陆常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句话说对了一半,人民是头家,头家转向支持统一,政客自然很难再有操作空间,但是,人民通常不会主动转向,特定的政治氛围一旦形成,他们可能比政客更难改弦更张,这恐怕是大陆必须面对的艰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