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郑国渠如今的泾惠渠
原标题:曾经的郑国渠 如今的泾惠渠——探访沿用2000多年的灌溉古渠
新华社西安11月9日新媒体专电(陈昌奇 张梦晓)8日,被称为“中国三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的郑国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陕西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条泽福了关中地区2000多年的灌溉水渠,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记者8日探访了郑国渠遗址。在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59岁的村民董平安正在浇灌田间种植的香菜。社树村是自流水灌溉,打开阀门,泾惠渠引来的泾河水从4寸粗的管道中流出。十几分钟后,水流到了两公里外的农田里,半个小时就浇灌完一垄田地。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渠水灌溉能控制用时、用量,遇干旱季节,种植的小麦、玉米、蔬菜和果树都得依靠渠水灌溉。在这片受郑国渠水利工程恩惠的土地上,当地耕作者谈及郑国渠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郑国渠兴建于战国晚期,位于陕西关中地区,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据介绍,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游说秦王修建灌溉水渠,本意是为削弱秦国人民的战斗力,结果却成为秦国强盛的助力。秦历时十年、耗10万人力终修成郑国渠,可实现关中腹地11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建成6年后,关中平原就成为大粮仓。建成15年后,秦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随着泾河河水冲刷,河道、河床日益下沉,历代取水口不断往上游移动。历经秦、汉、宋、明、清等朝代,历朝历代六次修建的渠口都重新取名,但是都借用了郑国渠的干流渠道。《史记·河渠书》记载,“郑国渠之后,屡废屡修,几易渠名,而经久不辍”。如今,它的第六代工程泾惠渠仍在灌溉着关中140余万亩良田。
(原标题:曾经的郑国渠 如今的泾惠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