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君:踏实办事刚柔并济,为老龄化社区注入新活力

摄影:王宛

本报见习记者 王宛艺

“多动脑子,多想办法,踏踏实实为居民办实事,他们都会记在心里。”

人物小传

陈卓君,1986年出生,2009年11月入党。2005年12月入伍,2010年12月退役,现任徐汇区华泾镇盛景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2020年,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

35岁的陈卓君身上带着点“反差萌”。明明是一米八的挺拔身板,但和八旬老奶奶交谈时,他弯着腰,仿佛和奶奶们一般高;明明脸上还能看出军人的坚毅线条,但笑着招呼居民们时,让人如沐春风;明明赶去现场时脚步生风,但真处理起来,不疾不徐却又头头是道。

“不一定所有居民都知道我的全名,但大家都知道我叫‘小陈’。有啥事儿,就来找小陈!”2014年,陈卓君加入社区大家庭,继续发扬军人本色,从一名社区“新兵”成长为现在经验丰富的“老班长”——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主任。

人民子弟兵,来自人民为人民。”他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退伍不褪色。作为社区工作者,陈卓君以实干为社区注入活力,诠释了基层党员的本色,履行他曾许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热心张罗,温暖一群“老宝贝”

在徐汇区华泾镇盛华景苑居民区的邻里汇,记者见到了陈卓君的一群“老朋友”。“小陈来啦!”陈卓君刚步入邻里汇,老远就传来奶奶们热情的招呼声。89岁的丁仙琴带着一群姐妹,围坐在小茶几旁,喝着茶、聊着天。她们之中,年纪最小的朱新琴也86岁了。

她们,就是陈卓君请来的客人。在陈卓君所在的盛华景苑居民区,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到了近40%。他走访中发现,其中还有不少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缺少精神上的关怀。如何让老人过得舒心、快乐,陈卓君动足了脑筋。

去年底,小区邻里汇扩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健康驿站、为老助餐点、烘焙空间、小舞台……一应俱全,“老人们有了一个开在家门口的‘客堂间’!”

起初,老人们由于“放不开”,并不愿意来。陈卓君就热心张罗,挖掘出几位社区达人奶奶,动员她们来体验。每天能在这儿量血压、测血氧,时不时有养生保健课堂、烘焙小教室,还有专门的舞蹈房、棋牌室供她们消遣…… “奶奶们迷上了这里,每天一大早来这儿‘打卡’。”其他老人们也跟着陆续走出家门,来邻里汇享受更加缤纷多元的社区生活。

陈卓君也总爱过来看看,问问老人“身体好不好”“最近和孙女儿视频了没”。“小陈人好啊,喜欢和我们聊天,微信怎么添加好友就是他教的!”奶奶们笑着说。

不在邻里汇的老人,陈卓君也惦记着。90岁的丁爷爷眼睛不好、腿脚也不便,陈卓君便主动帮他申请助老餐服务,还隔三岔五给老人送餐上门,“也顺便看看老人家”。丁爷爷家的厕所进行适老化改造,陈卓君不仅带人上门,还主动搭把手。“工作时间长了,工作量也大了,但老人也更安心了”。

“小陈贴心啊!”爷爷奶奶们把这些看在眼里,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陈卓君就在一边,笑着挠挠头

刚柔并济,干出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

时光拨回至2013年底,彼时陈卓君从部队退役在家。时任盛华景苑居民区筹备组负责人的侯玉虹叩响了他家的门:“你愿意来社区工作吗?”

当时的陈卓君还不明白,一声“愿意”背后,肩负着多少沉甸甸的责任。

一年年干下来,陈卓君越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社区工作者,不仅要干,更要干好,要让居民获得满满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为曾经的军人,他有“百炼钢”的一面。去年,疫情突如其来,陈卓君所在的盛华景苑社区是一个外来务工者多于本地居民的小区,防控压力大,这考验着居民区干部的决策力与执行力

接到通知后,他义无反顾取消休假,主动请缨承担起“隔离户”的日常保障工作。外来务工者集中返沪后,他又坚守社区大门,严格执行扫“健康码”出入小区,这一数据量在徐汇区名列前茅。去年,他被评选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

陈卓君也深知,只有柔性化的关怀,才能真正让百姓充满获得感和满足感

日常工作中,他耐心接待前来居委会寻求帮助的居民,将居民所托当作自己“父母”的事情来办;碰到有生活困难的居民,为他们量身定制扶持方案;遇到邻里纠纷,他马上变为社区“老娘舅”,从法理情理上为双方分析纠纷根源,促成矛盾化解。

一次,两户邻居闹得不可开交。但认出前来劝架的“小陈”后,一户居民立刻“服了软”:“你是小陈吧!之前我电瓶车轮胎没气了,你不仅帮我借了打气筒,还悄悄打好了气。我会配合你工作的。”

陈卓君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他不经意间帮助居民解决日常小事的时候,很可能就树立起了一面公道正派的旗帜,“问题解决了,居民对我们社区工作者的信任感满意度自然就提升了”。

加入业主群,着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

今年3月,陈卓君当选为盛华景苑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主任。上任后,他第一件事便是加入小区业主群。

这个微信群原本是200多名小区业主自发组织的,由于长期缺少监管,群内也充斥着负能量“吐槽”,不实信息比比皆是。

加入该群后,陈卓君首先对群内反映的矛盾突出点做好记录,调查核实后把准确信息发布在群内,同时听取居民提出的合理建议,把建议提到小区建设议程上来。

譬如群内反映物业报修无人响应,陈卓君调查后发现确有此事。他推动整改,并充当起居民与物业之间的“客服”,接待居民报修案件,督促物业及时处理。居民的“急难愁盼”有了回应,群里的氛围自然好了不少。

“人心都是肉长的”,陈卓君说,群内业主们从最初的不认可、不作为,逐渐转变为互相理解、支持配合。这也带动了不少年轻人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此后的美丽家园综合改造等工作中,主动出谋划策,配合小区建设工作的推进,“年轻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为老龄化社区注入新活力”。

“多动脑子,多想办法,踏踏实实为居民去办实事,他们都会记在心里。”七年多来,社区间流淌的善意悄悄在陈卓君心里扎了根。接下来,他还盘算着将更多专业化、智能化的方法带进社区,让这个老龄化社区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