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就想「便便」正常吗?医师:2大重点要注意

有些人受到便秘折磨,有些人则因餐后就想上大号备感困扰。(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不少人苦于「便秘」,也有人因为吃完饭就想上厕所而备感困扰。肠胃科医师表示,在没有特殊疾病因素影响之下,每天排便3次到每周排便3次都属于正常范围,粪便的外观与每次排便需要多长时间才是必须留心的重点。

英国《每日邮报》24日报导,根据肠胃疾病学家的说法,排便频率因人而异,人体对于食物的消化会产生自然的反应,称为「胃结肠反射」(gastrocolic reflex),亦即进食过后会出现想要排便的感觉。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专家的说法,只要排出来的粪便柔软且呈条状,就算下了餐桌之后产生便意,这都是正常反应。倘若粪便稀软或拉肚子,则要留意可能有健康问题。

一下餐桌就想上大号,或者餐桌上某些菜色令「吃了就想拉」的问题加剧,这时要考虑可能是「肠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所致。特定食物、情绪焦虑、乳糜泻(Celiac Disease,例如麸质不耐症)、部分食物过敏,都有可能导致胃结肠反射过度活跃。

胃结肠反射通常在进食15分钟之内发生,这时胃部扩张、肠道增加蠕动,以利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反射作用引发结肠收缩,位于结肠的粪便朝直肠移动,高度反射作用则让肠道收缩更常发生。

医师表示,食物进入胃部时会引发连锁反应,刺激消化酶释入小肠,但每个人的消化系统按照自身步调运作,从食物通过消化道并引起结肠收缩蠕动,这段过程需要时一般介于10至72小时。不过,有些人胃结肠反射比较敏感,时间会缩短;纤维质、辛辣食物、咖啡也都有通便作用,让人产生便意。

美国克里夫兰医院(Cleveland Clinic)肠胃科医师李(Christine Lee)表示,如果结肠蠕动不佳,有些人会在1到2小时内接连排便2到3次,但这其实只相当于1次「品质良好」的排便。

阿拉巴马州胃肠疾病学家布伦森(Brian Brunson)说,粪便的颜色是健康指标之一,颜色会因为饮食、药物等多重因素改变。深色、柏油状的粪便(tarry stool)通常意味上消化道出血,例如胃部或小肠;颜色过浅的粪便可能代表肝脏、胆管系统、胰脏出了问题。一般而言,棕色或绿色属于正常的颜色。

美国华府麦德斯塔华盛顿医疗中心(Medstar Washington Hospital Center)肠胃疾病学家艾萨耶(Ghassan Alzayer)说,粪便的形状与软硬度、排便所需的时间也很重要。参照1997年英国布里斯托皇家医院发表的「布里斯托粪便分类法」(Bristol Stool Scale),硬块状、难以排出的粪便,代表有便秘问题、粪便干硬、排便次数很少;软烂的团状或者水样,代表腹泻或排便频繁;香肠状且外观光滑的粪便是理想状态。粪便外观偶尔改变不必太担心,但如果持续出现难以排出的硬便或一直拉稀、粪便难以成形,甚至带有血丝,可能是肠胃道出血、胃溃疡、肛裂、肠道发炎疾病的征兆,要尽速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