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绿色奇迹!四位林草行业党员代表回忆绿色征程奋斗足迹

编者按:奋斗百年史美丽中国梦,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家园。为了这一事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肩扛保护祖国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常年坚守在人稀罕至的密林深处、戈壁荒漠、生命禁区,用青春和热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

中共中央宣传部7日举行的“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中外记者见面会上,4位来自林草行业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他们结合自身实践讲述了在绿色发展征程上的奋斗故事。

“人倒了可以站起来,树倒了可以扶起来”

长明,51岁,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第13任党委书记

“59年来,我们党委坚信:人倒了可以站起来,树倒了可以扶起来,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倒,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安长明介绍,他们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攻坚克难、埋头苦干,使茫茫荒原变成了百万亩林海。他说让塞罕坝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就是塞罕坝人的初心和使命。

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滋养了当地的一方百姓,安长明曾形容塞罕坝林场已经成为带动居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据安长明介绍,塞罕坝的美景吸引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游客旅游观光,每年的7、8月份来到塞罕坝的游客能达到60多万人次。与此同时,利用林场的绿化苗木优势,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绿化苗木4400多亩,总价值达到7亿多元。

“我们带动了周边4万多群众受益,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奔小康。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安长明用两组词来形容塞罕坝建场前和现在的变化,一组词是塞罕坝建场前是“飞鸟无息树、黄沙遮天日”;另一组词是现在的塞罕坝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没有下路口,一直往前冲”

孙建博,30多年党龄,长期在基层国有林场工作,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

“过去,没有人愿意来到我们林场就业,但这些年来我们招收大学生500多名,每年都有大学生愿意到我们林场就业。”据孙建博介绍,1957年建场时是荒山秃岭,经过64年的持续造林、管林护林,现森林覆盖率已达94.4%。

孙建博在工作实践当中,和林场人一起探讨出了一条改革之路,即“一场两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发展苗木绿化产业、发展红色自然生态培训教育,通过“一场两制”,他们提前实现了“保生态”“保民生”的改革模式。

“24年前,我去当林场场长的时候,组织跟我说,你到林场后一定要把林子保护好,要让林场职工过上好日子。”孙建博回忆说,从那一天开始,他就像跑在高速路上的车一样,没有下路口,一直往前冲,带领大家搞改革、搞创新。他介绍说,实行“一场两制”,不仅让职工过上了好日子,使市场挣来的钱反哺林业,还养活了专业防火队。

科研价值需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上,并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科研目标

侯蓉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从事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繁育研究

“通过二十几年的努力,成都大熊猫的种群从1994年的18只现在发展到了去年年底的206只。”侯蓉在发布会上手持一张大熊猫图片欣喜地介绍。

侯蓉表示,我国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上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一是公众的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二是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成绩斐然,以大熊猫为例,80年代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114只,2011年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恢复到1864只。

同时,结合实际科研工作,侯蓉认为,科研价值需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上,并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科研目标。“比如,我们的科研成果不仅应用到大熊猫的保护上面,还推广应用到华南虎小熊猫丹顶鹤绿尾虹雉、赤斑狞等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方面。”

“要根据内心来选择方向,要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

刘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负责人,主要负责调查、了解和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鹦哥岭的山路陡峭、崎岖,我们经常背着背包、带着砍刀穿梭在雨林中,有的时候要在水里泡,要被树枝剐,甚至要面对毒蛇、蚂蟥,这些都是我们巡护时的常态。”刘磊说。

据刘磊介绍,他们把当地的百姓培养成了护林员,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管护队伍和20人的“土专家”团队。

刘磊以当地护林员胡建林为例,讲述了当地百姓如何加入到热带雨林保护大家庭中,他说:“胡建林2013年回到鹦哥岭,成为一名公益林的护林员。因为对林鸟感兴趣,就背着各种设备去拍图片,录鸟鸣声,为了把林鸟拍下来,经常在灌木丛、树林底下一趴就是一个多小时,他现在已经成为鹦哥岭观鸟第一人,仅通过鸣叫声他就能认出一百多种鸟的名字。”

刘磊认为,林业科研和自然保护地的立法,还有林业产业的智能化、机械化、数字化,都需要很多有才华、肯奉献、有知识的人来投身其中,来探索奋斗。青年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目标方向?他希望,青年人要根据自己的内心来选择自己的想法,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确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