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回收世大运逾39万支宝特瓶 减少25吨二氧化碳排放
▲世大运期间参赛选手饮用瓶装水的宝特瓶,由慈济志工于选手村每天定时回收协助分类、清洁,整理。(图/慈济基金会提供 下同)
2017台北市世大运于日前闭幕,期间参赛选手饮用瓶装水后的宝特瓶,由慈济志工于8月12日至9月2日选手村营运期间,每天定时回收,在3日整理告一段落后,这22天来,共计超过2千人次的北区慈济志工,协助从分类、清洁,到去除瓶盖、标签等工作,最后送到后端处理厂进行相关作业,整理了超过39万支宝特瓶,制成再生物品或织品,预计为地球减少约25吨二氧化碳排放。
2017台北市世大运于日前闭幕,基于安全考量,世大运期间参赛选手的饮用水由主办单位提供瓶装水。由于预期将产生许多废弃宝特瓶。主办单位特别与慈济合作,8月12日至9月2日选手村营运期间,由慈济负责将废弃的宝特瓶,运至慈济环保站,由慈济志工依照后端处理厂严格要求,一一分类、清洁、去除瓶盖、标签等。
超过1万名选手和队职员住宿在林口选手村,每日大约有1万7千多个废弃宝特瓶产生,选手村内设有宝特瓶回收区,由慈济志工每天下午定时收集、清运,分别载往大台北、桃园一带的慈济环保站。
为了让这些宝特瓶可以制成再生物品或织品,慈济志工希望符合后端处理厂的严格要求,宝特瓶载到环保站后,慈济志工耐心地将每一瓶打开,检查是否有残留液体、并清洁。接着细心地将不同材质的瓶盖、标签等去除,最后依材质另外装袋。遇到有贴纸的宝特瓶,志工仍然用心地将残胶去除。 由于每天都有大量的宝特瓶需要处理,回收选手村宝特瓶任务共约超过2千人次的慈济环保志工投入,也有的是下班后赶来慈济环保站加入,甚至还要忙到晚上9点才能处理完。而后端处理部分,以慈济赈灾毛毯举例,还得经过粉碎、再清洗、悬浮去污、脱水、细切等作业后,移至化纤厂制造再生纺织品,才能制成毛毯,最后再将温暖的爱心送给海内外弱势、急难灾民。
负责这次任务的慈济志工窗口刘传栋表示,感恩有机会承担这次的回收,更感恩所有投入的志工一起响应,环保志工回收宝特瓶不只是为了减少垃圾,而是要为保护大地来付出。 慈济基金会表示,依照环保署资料来源,台湾每年回收约45亿支宝特瓶,慈济志工用心、细心进行宝特瓶回收分类,除了有形的让资源再使用,无形的,是为创造废弃物的再生力量,以减轻地球的负担,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