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喧嚣到极度之静── 卢律铭 的创作大人学

眶框外音像制作所,是这次专访卢律铭的场地。曾在此处进行多次录音工作的他卸去老师、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得主身分,其实就是个常来走动、会聊爸爸经,被大家亲切喊着Luming的一位朋友。卢律铭坐着,听着窗外一阵闷雷般的飞机起降声说:「城市里的嘈杂其实不太困扰我,多时候反而带给创作刺激,但只要进到录音室,要求是绝对安静。」

面对音乐,卢律铭感性理性不时递换,若感性是种喧嚣,理智能拟比安静,创作上的心理节奏,他也往往摆渡于两者之间。

▲卢律铭以电影《返校》配乐,夺下56届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音乐上你得收敛,也得悸动

音乐创作者往往给人潇洒任情的印象,无视昼夜、竭虑殚精,就是想捉住脑中的旋律。不过卢律铭却是人称的数学系「理工男」,还曾待过补习班当起数学老师,逐一盘点,多是中规中矩的踏实生活。而他从高中起对音乐的追寻,则直到负笈英国攻读电影电视配乐,步履才称得上大幅迈开。

问起数学与音乐是否理络相通?卢律铭点点头,却附上了但书,「数学对我的影响,在于怎么思考音乐这件事,所以不在风格,而是逻辑。」他细数音乐的架构、合旋以及重复性,全仰赖逻辑而非放纵感觉渲染,这部分也多少窥见卢律铭收敛、恪慎又理智那一面。相对地,乐曲创作吸收了生活的悸动和反馈,一思一得有时从霎那捕捉,是抽象又挺暧昧的过程

▲卢律铭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时而感性,时而理性,这些都是必须

学会收笔和忍心割舍,当一个创作的大人

电影《返校》的配乐是卢律铭获奖作品,不少人都被他和雷光合作片尾曲〈光明之日〉那股幽霿又沉抑的旋律牢牢勾住。参与片尾曲创作对卢律铭俨如一种仪式,他说看戏若无分神,听配乐也没恍惚走心,拆解片尾曲会发现它其实出现在剧中每个地方,「就像拼图,原本错落在戏中的乐曲片段,最后到片尾曲拼成一个完整轮廓。」

同样是创作,专辑制作和配乐,两者却很不同。卢律铭说专辑全靠自己想像且拥有无尽可能,但也要懂得去厘整、廓清一个脉络,并适时鞭策自己往下走,那种创作方向性,属于由内向外的,「所以专辑对我最困难的部分,是结束,因为会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展,所以要懂得适可而止。但配乐,譬如片长125分钟,框架就已经确立了。」

▲创作自己的专辑可以很奔放,但怎么找到主轴收尾,是最大挑战

创作配乐则需内化,对一出剧找到相应自己的频率,因此如何从片长、剧情和风格架构再缓缓抓出独特性,正是配乐之难。像是电影《小美》中陈以文饰演房东,其角色底层边缘人,虽为甘草人物,但实则苦涩,因此卢律铭选择用锯琴去描摹这个角色,「锯琴就是一道铁片,然后利用凹折去改变音高音色则是很高频。我会选择锯琴去搭配角色,正是锯琴有几分滑稽,但又显得孤独,很像陈以文饰演的房东。」

偶尔也会碰到音乐很好,但怎样就是和画面不合拍,或遇上特定段落不须太完美的配乐,对讲究旋律的卢律铭,过去这些情况会让他挣扎又难割舍,但今日已懂得保有自己也尊重导演的思考,藉著作品与作品的互动找到交会之所。

▲电影配乐是团体合作,让卢律铭更懂得沟通。

当了父亲,依旧是那个与自己赛跑的人

棋盘上的空格》是卢律铭的乐团,目前已发过两专辑、一单曲。首张专辑讲纷争,以人为主体,探讨外在纷争对人的影响;第二张则描写纷争潜伏于内心的状态。谈起专辑他略显腼腆,笑说本该有三部曲的,只是近年一直忙着配乐,还未得闲去好好筹备,「不过第三张从内心去探索这个方向是不变的。」

2018年卢律铭在电影配乐的事业起飞,也是那一年,他当上新手爸爸。在音乐与父职之间转换,他其实未曾改变对音乐的取舍或偏好,但过去能全日埋首创作,有了孩子时间分配就成了挑战,「过去我有24小时能挥霍,能整天坐着想音乐的呈现,或许3小时过去,还停在一个旋律上;但有了孩子,必须变得很有效率。」现在他的工作时间,每天被压缩成几个小时,当音乐卡住或觉得不尽理想时,过程还是得保持前进,等回头有时间再做修改。然而创作,标准总是要达到自己过得去、对心负责,当了父亲,卢律铭是少了时间,但依旧是那个与自己赛跑的人。

摄影/陈柏勋 特别协助/眶框外音像制作所

(完整文章请看城市美学态度

艺术、玩设计、听课程,成为<疯设计会员>,美学素养立刻Level Up!

想追踪更多设计、艺术与生活类报导?加入<line好友>,带您欣赏更多精彩创意!

※本文由城市美学新态度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