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院到居家 深入关怀相伴到终点

文图/退休好幸福「爷爷,请您好好得走,谢谢您段时间当我们的老师,现在您身上已经没有病痛了,奶奶和孩子们也都在身边,不要害怕,放心的离开吧…。」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居家安宁照顾的护理团队,在临终者身边缓缓说着。

不同于在院护理人员,居家安宁照顾的护理团队走进居家,让患者人生的最后的阶段里,有机会在熟悉的地方家人好好道别

从105年开始,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黄胜坚,开始推动居家安宁照顾以及相关的居家医疗,对医生病患来说,开启了另一条安宁医疗的选择。高价值的医疗应以病人中心

早在黄胜坚在台大金山分院担任院长时,居家医疗就已建立完整模式,或许,郊区型态的居民感情联系较紧密,又或者是医护人员所带给大家的信任感,让这个敏感的议题,在市郊地区逐渐被接受。

不过,同样的模式在都会型的台北,推动起来便不如金山来得顺利。最大的原因,都会地区交通便利,许多人认为到医院不远、不麻烦,又或者有一些隐私上的考量,便不愿接受居家医疗,但是,这些想法往往是源自于病患的家属,而非病患本身。

黄胜坚说,真正有价值的医疗,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他看过太多接受「死亡套餐」的患者,从119急救电话到急诊室,再从急诊室进到加护病房病危时,又要承受各种电击心肺复苏术,种种医疗行为都是以「医院」、「医疗急救」为出发点,如果今天患者选择在家中离开,是否就能减轻这些后续不必要的痛苦呢?不断沟通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黄胜坚)

当病人住进医院后,若想要回家从事居家医疗,在出院前,家属就应该要有共识,确定患者回到家后,是否有人力以及能力可以照料;再者医院端也会提供出院的评估,深入了解病人本身与家人身心灵的需求,以及所遇到的种种困境,给予各项适时帮助,这种病人、家属与团队的互动,以伙伴关系所创造的正能量,就是所谓的「价值」。

医护人员的训练,黄胜坚同样鼓励医生,要明确将患者的病况告知当事人,并安抚家属反反复复的情绪,针对各个个案类型,更是频频考验医护人员的专业度。身为联合医院居家照顾师谢丽君说,患者回到家后,医护人员会教导正确的照顾方式,并提供紧急专线,与家人共同讨论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分享处理方式

例如癌症末期患者回家后,医疗团队会带着照顾者做一次照顾流程,例如擦澡、喂食、吗啡剂量的给予等等,并提供24小时专线服务,避免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照顾者过于紧张而没有做好,必要时,医护人员也会到现场协助。

相较于医院的安宁病房,主要是针对末期、急性期,各种紧急的病况;居家安宁则是倾向于维持患者的身体机能,保有最舒适的状态,并与家属建立共同照护的医病关系,这些需求在出院之前,便有专业的护理人员会全部模拟、执行一次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加上上述回家后的带领教导的动作,让家属更加安心。目前全台北市有使用居家医疗服务者,约有2000多位。

回家,心就安了

黄胜坚忆起有位肺癌末期的病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当医生告诉他的生命即将迈入终点时,他在犹豫是要待在医院还是回到修行的地方。医生告诉他:「如果想要走得很自然,就回到想去的地方吧。」回到精舍后,原本每分钟跳动100多下的心跳,掉到了70几下,这代表他心安了,甚至已经准备好面对死亡,放下种种惊吓、焦虑的心情。

临床上也见到不少个案,回到家后使用吗啡的剂量比在医院还要少。黄胜坚常常比喻,生命就像一盏灯,当累了需要关灯时,若又强行将灯打开,要怎么安然休息呢?当离开的那天,身上一条管子都没有,舍弃了各种维生系统,有的只剩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尊严,而居家医疗的开启,便是那一个的尊严之钥。

更多健康讯息,请上《退休好幸福》http://www.retire.tw/health-list.php相伴到最后,在家善终不是梦

人生的谢幕剧本,自己安排

最后一刻,谁来做主?

用最适合的方式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