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9:追求「凝具共识」的共识

暖化造成极端气候卫星拍到「人类史上最强烈风暴海燕照片,外型像个甜甜圈,却让人望之生畏。(图/取自网路)

蔡育岱 谭伟恩

后《京都议定书》的全球气候治理文件预计要在2015年于巴黎讨论出来,届时一份义务内容具体的法律协议将可望得到国际社会的签署。然而,此份酝酿中的抗暖文件能否顺利产出取决于此时此刻于波兰华沙召开的第19届联合国气候变迁框架公约》(UNFCCC)缔约国会议(COP19)和明年于秘鲁利马召开的第20届会议。不过,这并非代表COP19会有任何开创性的具体共识在参与国之间形成,事实上这几乎是不具期待可能性之事。一如过往,我们唯一能合理奢求的是,在本月22号会议结束之际,各国能展现出齐力避免灾难性暖化后果的决心。

决心是需要具体行动的,而这样的行动依据UNFCCC去年12月于多哈形成的谈判共识观之,将会在2015年得到明文化。也就是各国届时会做出继《京都议定书》之后另一个攸关治理气候变迁的具体承诺。而眼前COP19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这样的具体承诺凝具国际共识。惟这样的共识能不能形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至少就目前南北国家集团立场来看,分歧大于趋同

美国为首的北方工业先进国家集团坚持「后京都」文件绝不可再像UNFCCC和《京都议定书》,将全体缔约国断然二分为有强制减碳义务的和自愿减碳义务的。同时,向南方发展中国家表示,不应期待再得到较目前所获援助更多的财务上或技术上支援。美国甚至批判南方国家只会一味要求各式援助,而未践行任何实质抗暖行动。相较之下,绝多数发展中国家或科技水准落后国家则认为,北方国家有义务为因应气候变迁做出较多努力。这些国家扬言要利用此次在华沙的会议促使美国和欧盟(EU)国家力行减碳行动,而不是等到2015年或是2020年才有所作为。对于这些南方国家来说(特别是地理上属于岛屿型的国家),国际气候治理应该要聚焦在协助它们面对更为剧烈的极端天气变化、更为快速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其它各种几乎已无法回避的暖化冲击效应,例如粮食危机

上面两种明显对峙的立场严重缩减了近几年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的共识形成。而美国方面更是越来越坚定地拒绝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各种补偿要求。这样的情况就目前来看没有明显好转,因此COP19很有可能又是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气候政治秀。若果真如此,不但2015年的「后京都」文件可能无法如期产出,连2012年多哈会议上通过的损失与损害(Loss and Damage)原则也可能无法在今年达成制度性的安排。此将使得南北国家的分歧与对立进一步恶化,增加气候治理共识形成之难度。此外,若考量美国和EU国家财政吃紧的现况与纷嚘的内政,任何想要工业先进国家加码援助的提案都不太可能于COP19达成共识。

综观上述,各国必须采取务实主义进行谈判,COP19才可望于两个星期内有所「小」成。任何不切实际的期待(例如:本质仍然是强调经济成长而非环境保育的「永续发展」,或是追求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谈判文件)都不该再带到COP19的谈判桌上。面对气候变迁,所有国家都可能是受害者,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好好把握今年与明年仅仅两年的时间,拟定真正客观可行的调适(adaptation)措施,跳脱立场对峙及讨价还价的老戏码,当为各国聚首华沙COP19的当务之急。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学副教授;谭伟恩,政治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