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曝「会认真看备审资料」:要找对的学生,不是成绩最好的

大学申请入学备审资料审查原则,强调「真实」且「不用过度美化」。(示意图记者林育绫摄)

记者林育绫/台北报导

大学招联会今(7)日正式公布「大学针对个人申请入学备审资料审查参考原则」,111学年书审资料将从学习历程档案中「勾选制作」,其中提到「三重二不」原则。另外静宜大学教务长郑志文透露,「大学真的会认真看备审资料」,不过,大学希望挑到「对的学生」,而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重点是学生有没有「令人感动的学习反思」,强调「真实」且不用「过度美化」。

招联会执行秘书戴念华表示,此次汇整出的「大学针对个人申请入学备审资料审查参考原则」有「三重二不」原则,分别是「重视基本素养所展现的核心能力」、「重视校内的学习活动」、「重视资料真实性及学生自主准备」;「不是学系所列的所有项次都要具备,大学重视多面向的参采」以及「不是以量取胜,重视学习过程的反思」

戴念华说,从招联会公布的学习准备建议方向中,很清楚载明课程学习成果「至多3件」,就大学角度而言,其实就是进行多年的备审资料,加上电子格式改良提升信度效度家长不需要恐慌,无论是来自都市或偏乡学校学生,大学都能从书审资料中看到,学生从事并展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彼此有关联的学习活动,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有是否适合就读该学系的人格特质,未来审查原则也会采取逐年滚动式检讨。

教育部高教司长朱俊彰表示,由于外界对于考招有许多建议,教育部特别强调现行的考招制度「个人申请」第二阶段书面审查即有备审资料,111学年度并没有改变现行个人申请相关书审面试规则,也未改变个人申请总成绩学测成绩占比。

另外学生的学习历程档案是放在高中里面,大学并不会直接审查学生每学期的学习历程档案,而是由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历程档案中「勾选」想要让大学看到的资料,上传到系统汇整成备审资料,再由大学进行审查。因此,学生怎么从累积的学习档案中,挑选适合的资料让自己属意的学系在审查备审资料时很清楚的看到亮点,就非常重要。

台大副教务长詹魁元表示,未来由学习历程档案勾选提供的备审资料,可以某种程度矫正现行书审时,有些学生过度重视排版、夸大美化内容,以及像是等到高三下才开始准备像在写回忆录问题,尤其以校内的学习历程为主,校系也比较容易评估。

基本上,未来书审资料是由学生从学习历程中勾选提供而来,而非所有学习历程都会被大学看到。所涵盖的东西跟现行书审是几乎一样,台大希望招收到多元的学生,因为了解各高中的多元选修都不太一样,所以审查时是综整评量,不会有选这个加0.5分、选那科加1分的做法。对于高中的固定课程会特别重视,校定课程就当作参考,不过一份精彩内容,比起放好放满却无感还好,所以追求「放满」不是重点。

至于学生时常在抢大学营队或其他校外活动,个人建议学生参加校外学习(营队)要思考其目的,第一个考量是「就算不放在学习历程中,还是想参加」的话再去,那就代表是发自内心想参加。若参加只有一个目标,为了放进学习历程,那么最后恐怕跟期待有落差。

▲大学招联会今(7)日汇整各大学多年来的审查共识条列文字后,经常委会讨论确认,正式公布「大学针对个人申请入学备审资料审查参考原则」。(图/记者林育绫摄)

中央大学招生组长周弘伟也强调,备审资料一定要「真」。无论是现行的备审资料或是由学习历程勾选出来的备审资料,大学对书面资料的审查目的都是一样:从学生各项学习资料中,找出具备学系所需要的能力或特质、及高度申请动机的学生。

既然重点是学系需要的能力特质与学习动机,那么资料中的点数时数张数,就不是学系的评分指标,因为「修课课程数/学分数」无法代表学生真的具备相关科目兴趣或学习能力,除非学生能说明修习动机、学习方法或心得。

而「社团或干部的证明张数」也无法证明学生真的具有人际合作或沟通领导特质,除非学生能具体举证参与或举办各种活动遇到问题及沟通解决过程(服务学习时数亦同)。对于学生提供备审资料中,大学不是逐项给分,而是进行综合性的审查,从多项资料中去对学系需要的能力与特质进行评分。至于课程学习成果(作业或作品),比起绝对的成果,大学更重视的是成果的发展历程(怎么做的)、心得(学到什么)及反省与启发,也没有要求一定要交满3件,「有好的1件就足够了」。

静宜大学教务长郑志文表示,「大学真的会认真看备审资料」,不过大学希望挑到对的学生,而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强调「真实」的人格特质。他认为,不必过度要求学生在每堂学科都要完美,这是不切实际的,而是学习过程有无「令人感动的反思经验」,提供大学端参考。而「过度美化」备审资料反而是危机,容易让学生招架不住口试时的追问。

郑志文说,期待从学生3年学习历程档案中自己勾选出的备审资料中,可以借此找到学生的潜力与兴趣。而没有任何高中课程可以完全吻合大学所有科系先备科目,所以大学端看学生,是看学生是否具备潜力、兴趣,例如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透过学习历程档案,都可以让学生主动呈现,让大学发现。

他同时也请家长不必担心,家庭条件不同是不会影响备审资料的公平问题,因为学习成果都是校内课程,不因家庭条件而异;事实上成长背景的不同,反而提供学生对不同环境下如何学习与探究区隔机会,是助力而非阻力。

其他人也看了

补习班「包装备审资料」小心这关惨败!大学联招会曝「扣分关键」

大学申请入学备审资料原则公布!掌握「三重二不」:最忌过度美化

►我们的美丽就用白纸黑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