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门槛「假的」! 师大生:检定跟能力没关系

英语能力很重要,但是不是应该设立为毕业门槛?(图/翻摄pixabay)

记者卢映慈台北报导

英语绝对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但将英语作为「大学毕业门槛」则被质疑是「教育外包」,政治大学法律系学生赖怡伶日前对政大提起废除门槛的行政诉讼,判决虽然败诉,但也让英语门槛的议题浮上台面清华大学学生议会也在毕业典礼抗议,呼吁大学不要让学生「花钱消灾」,应该真正办好教育。

英语毕业门槛在早期,是教育部给大学经费的其中一项指标,因此除了政大、清大之外,包含台湾大学、中央大学、成功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科技大学、中原大学、淡江大学等公私立大学几乎都有不同形式的门槛,但教育部撤销这项指标后,大学却没有跟进删除,让许多学生卡在门槛无法毕业。

大学生议会反对校方设立英语毕业门槛。(图/翻摄清大学生议会脸书

目前大学的毕业门槛,大多是设立多益全民英检的相关标准,或是参加学校统一测验、补救教学等,但让学生额外花钱到校外考检定,也被认为是「教育外包」;参与抗议的政大学生会、清大学生议会都认为,既然学校将英语设定为毕业标准,就应该开设真正的「进阶课程」,不是用标准不一的方式让「表面好看」。

清大学生议会表示,英语毕业门槛已经流于形式,各校标准不同,英检中高级的能力也不等同多益750分,学校如果真的看重英语能力,应该设立多元化、与能力相对应的英语课程,不是让学生再花钱拿证书;政大学生会也认为,毕业门槛把英语能力简化成「分数」,但测验应该是教育最后一环,学校不提供课程只求结果,只不过是沦为「单纯的考试」,也凸显注重考试的升学体制里,连高等教育都不能幸免。

▲英语门槛让学生们必须报名检定测验,考过证照才能毕业。(图/资料照)

记者访问到同样设立英语门槛的台师大毕业同学,他认为学校虽然有统一考试,让学生不用再去外面花钱检测,但难易程度跟设立的英检、多益等标准比起来,其实「超奇怪的简单很多,根本不是同一标准」;而且大多数的人都只把它视为「必须尽的义务」,毕竟就算不通过考试也可以借由「没什么学习性」的补救教学,拿到毕业门槛,学生对英语毫无学习动力

台师大同学也指出,考试跟英语能力根本没关系,很多通过检定考的人平常也没有使用英语的能力,如果学校能改变学习方式,像是鼓励学生参加语言中心的「Chat Room」、或是师大英语系的「英语表艺课」、参加英语辩论社等,比设立无聊的考试门槛还要有用,也不会流于形式,被学生骂「教育外包」。

→英语太差10名清大生无法毕业 学生议会:学校教育花钱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