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厚之/发红包发夹弯 拿弱势族群「穷开心」?
●单厚之/资深媒体人,曾任职中时、联合、苹果、壹周刊、三立新闻网、明日报、TVBS周刊...等多家媒体。
2019年刚过一个星期,政府重大政策就出现发夹弯。蔡英文总统元旦谈话才刚说,因为经济成长、税收超出预期,所以要让收入较少的民众,「优先分享经济成长的红利」。言犹在耳,结果今天(8日)政院就举行一场语焉不详的记者会,但看起来就是打脸蔡总统;总统府也改口说不必操之过急、审慎从长计议。
蔡总统元旦谈话之后,媒体陆续报导政府的各种腹案,甚至一度传出会以月收入3万元为界,发400亿的现金给300万人。因为各界批评声浪不断,政院的否认的力度也越来越强,并由行政院副院长施俊吉亲自举行记者会,回应各界的疑问。
▲ 蔡英文2019新年谈话 。(资料照/记者周书羽摄)
施俊吉说,这个案子不会举债、不会破坏财政纪律、不是负所得税、不是劫贫济富、不是发消费券。讲了一堆不是,偏偏就是没有讲这案子到底「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它究竟是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还是刺激经济?
如果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安全网出现了什么漏洞,所以必须要再次加强吗?
如果是刺激经济,小英总统不是才说「台湾经济目前处在过去20年来的最好状态」,有什么还要刺激经济的道理?即便要刺激经济,除了发钱、发消费券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
如果是如小英总统说的「分享经济红利」、公司分享盈余,那不是应该所有创造经济红利的员工、股东雨露均霑才对吗?为什么只有收入较少的人有?
发?还是不发?
施俊吉说,岁计剩余的规划方向,包括扶助弱势、促进经济发展、非洲猪瘟防疫,剩下的则会用于还债。但施俊吉一方面说不会发放现金;另一头又说,税收经济分红是「一次性的」,因为不希望年年发放、预算也无法支应,一次性发放的经济乘数效果比较大。
所以施俊吉的意思,到底是发、还是不发?如果不发,那要拿什么扶助弱势?如果要发,除了现金、消费券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仿效国外发食物券吗?
一个政策手段,通常只能达成一个政策目标。要刺激经济,难免无法兼顾分配;要追求公平,难免会影响成长的力道。不过386亿的金额,施俊吉居然同时可以达成4个政策目标。如果不是骗术,就是神迹。
蔡英文总统曾经以「上、下半场」,来形容自己的任期。如果上半场的蔡英文是一个拼改革的总统;下半场的蔡英文,则显然已经下定决心要做圣诞老人。旅游暖冬补助还在发,就又抛出来「分享经济红利」,反正就是慷他人之慨,债务留给后任、子孙去伤脑筋。
政策买票?
无论是用蓝、绿、白的基本盘来看,或是2020年所有有意角逐大位的政治人物,蔡英文的支持度都是最低。如果能用「政策买票」讨好2、300万人,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但政策买票也要名正言顺、也要有技巧。「上半场」的时候,蔡英文还一天到晚讲国家财政困难,说自己把国家「从悬崖拉回来」;怎么一场选举过后,国家就有钱可以发给人民了?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蔡英文强推年改时,是想把军公教拉低,争取更多的认同。但瘦了军公教,一般人却没有因此得益,所以效果有限。「分享经济红利」则是完全相反的逻辑,无论政府用什么样冠冕堂皇的理由、道貌岸然的借口,实际上都是制造新的分配不均,造成人民的相对剥夺感。为什么30K有、31K没有,那条线到底该怎么划,永远说不清楚。
这就跟选举中买票一样,有拿到钱的,最后未必投你;没拿到的,肯定骂死你、决不会投你。买2、300万票的同时,不知道要引起多少民怨、得罪多少选票。所以政策才不得不紧急煞车、喊停。蔡政府为了选票政策急转弯,玩弄弱势、收入较低者的感情,拿他们「穷开心」,是很不道德的。
►看更多【单厚之】专栏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