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厚之/三倍振兴券要振兴谁?

单厚之/资深媒体

振兴券政策一波三折,终于定名为「振兴三倍券」。虽然行政院说还可以调整,但行政院长苏贞昌都亲自出马,讲出的内容至少是不会变了。

政府终于决定发钱给大家,多数民众当然是开心的。虽然民众可能会觉得有点复杂,学界、媒体也质疑最终的「振兴」效果,但如果此时做民调苏揆的支持度绝对不会低。

在昨天行政院的记者会上,经济部长沈荣津虽然提出了可以达到1000亿消费的数据,但综观全场,无论是沈荣津或是苏揆说「有任何破绽唯你是问」的政务委员唐凤,都没有提到「三倍券」的二次使用或二次消费的效果。这和当年马英九时代的「消费券」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苏揆在记者会上明确说,「三倍券」要印制多少,必须要视电子券的登记状况而定。从政府目前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似乎是以电子为主、实体为辅,实体的消费券只是补电子的不足,让不方便、不习惯用电子券的人,也能享受政府的德政

▲实体「振兴三倍券」。(图/行政院提供)

既然是电子券为主、实体券为辅,过去纯实体券的「消费券」经验,就不能套到「三倍券」身上。实体「三倍券」发放的金额,会远远低于「消费券」,厂商对应推出促销力道,必然也会受到影响。

昨天第一波响应、推出对应优惠措施的,也是几家以消费金融为主的私人银行,搭配信用卡、电子支付的优惠。政府事前必然已经做了一定程度的沟通,银行才能精算相应的优惠。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跟大型金控打交道,远比跟所有产业打交道方便得多。因为金管会威能,政府其实是「一手鞭子、一手胡萝卜跟金控打交道。而且金控的量体大,能提供的优惠总量也大,远比跟一个个产业界沟通,来得有效率的多。

对金控而言,原本就有办卡礼和各种促销预算,现在只是把原本的优惠换著名目,即便再加码一些,也就当成是交给政府的「保护费」,至少也能借机拓产客群,强化自己在电子金融的服务,也算是个双赢的局面。

政府对「三倍券」使用排除电商,理由是在疫情中相对受益;但政府又与电商支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金控、电子支付密切合作,其实是矛盾的。

▲行政院长苏贞昌说明振兴「三倍劵」。(图/行政院提供)

当电子三倍券进到信用卡或电子支付平台帐户时,和其他的金流就难以分辨。零售业、服务业无从辨识这笔刷卡、消费,究竟是不是三倍券,只能广泛、一般性的推出促销,而很难有针对性的活动。而「电子券」一经消费,就被电商回收,自然不可能有「二次使用」的效果(虽然当初「消费券」这样的情况应该也不高)。

相对于当初「消费券」主要是由消费端下手,由餐饮、零售、服务业配合政策,提供促销方案、刺激消费;「三倍券」的优惠则主要会由支付平台提供。服务业的利润占比较高,还有租金人力等等维持成本要打平,还有库存可以消化,在不亏本前提下,能折扣优惠的空间比较大。反观支付业者,原本就只是靠手续费营利,虽然金流大、利润并不高,能补贴的幅度反而更有限。

政策的思维、政策的选择,决定政策的结果。从目前的方向看来,三倍券最大的获益者,很可能是金控、支付平台;最需要的服务业、小商家,只能吃到一点剩菜残羹。而一个面向支付业者的政策,刺激消费的效果,必然远不如面向服务业的政策。

热门点阅》

► 单厚之/韩国瑜的人设,从令狐冲慕容复

► 张光球美国暴动给台湾修宪的启示

► 美国遍地烽火:我们该如何理解美国的种族不平等

►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