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振兴三倍券」是政治行销

工商社论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酝酿,行政院苏贞昌在6月2日端出「振兴三倍券」政策,面对新冠肺炎所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潮,政府已经祭出多种针对特定对象的纾困方案,试图救急兼救穷,缓解企业倒闭劳工失业的危机;「振兴三倍券」不是特定对象的纾困,而是普及全民的送钱,借着振兴券的发放,试图刺激民间消费,减缓经济衰退的杀伤力

「消费券」是政府面对重大经济衰退事件时常用的老招,依据过往的经验,消费券对于拉动经济成长的贡献,其实有限。台湾上一次使用,是在金融海啸后的2009年元月发放,每人3,600元的消费券,一家四口总共可领14,400元,在农历年关之前发放,一个星期之内就有将近百分之一百的国民领到消费券。

不过,当年这个方案总共花掉中央政府856亿元,财政部举债支应,成本约占当年GDP的0.6%,之后政府请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调查消费券使用情况,估算实际对经济成长率的贡献只有0.4%。行政院所属的国发会也自行做了成效评估,结果也是对GDP的贡献在0.28%至0.43%之间,远低于政策施行前预估的0.64%。

台湾经验跟国外历次使用消费券的经验很像,人民拿到消费券,通常花用在日常生活既定的支出,并没有创造新增的消费。对消费者来说,当年每人3,600元消费券的金额只是每月生活支出的零头,对整体商家来说,总体800亿元的消费券,相较于每季3千亿元的综合商品零售市场(大卖场便利店等的总和),或是2千亿元左右的餐饮市场(以上均为2019年经济部发布之统计),就算每一张消费券都创造新增消费,也只增加了4%,遑论只用在既有的支出,不论从总体、或是个体层面来看,消费券对于经济刺激的效用有限。

苏贞昌院长这次亲自站到第一线,而且敲锣打鼓吸引人民注意,还选在解封前夕发布的「振兴三倍券」,用上买一送二的新技巧,喊出「好领、好用、好刺激」加上对低收入户温暖直送1千元的「三好一温暖」,本质上还是传统的消费券,就算瞬间发放给2,300万人民,总计人民出200亿元、政府出400亿元、加总600亿元的规模,远低于11年前马总统的消费券规模,实际经济刺激的效应还是有限。

由此观之,引用传统经济数据来讨论「振兴三倍券」,恐怕本身就是没有效益的争辩。我们认为,不论是现在的苏贞昌、当时的马总统与行政院长刘兆玄、或是推出「全员纾困」,对每位国民发放10万日圆日本安倍晋三首相、以及发给每人每月1,200美元、持续三个月、而且正要继续加码美国朝野两党政治领袖,大家打的算盘,都不是传统的财政与经济效益,而是政治行销

中国历史上每逢重大天灾官府都会开仓放粮,实际能救的灾民有限,却传达出官府悲天悯人、用尽全力拯救灾民的讯息。到了今天还是如此,且中外政府皆然,美国、日本、台湾、中国纷纷针对受到瘟疫伤害最大的交通旅游部门,给予针对性补贴,进而扩大到增加失业补助金,但是这些都还不够,最终还是需要「无差别」的全民补贴,用来传达政府照顾到每一位国民的讯息,这个补贴金额不能大到造成国库亏空,却也不能小到人民无感,本质上是精密计算的政治行销。

苏贞昌的「振兴三倍券」就是一次创新的政治行销,原本百货公司的周年庆玩的是「满千送百」这种10%的折扣行销,到了苏贞昌手上,既然要花国库的钱,而且又有马英九3,600元的前例可循,索性变身成为「买一送二」的超级礼券,而且行销活动从6月2日启动,有一个半月可以鼓动商家参与,加码行销,到7月中才正式发消费券,截止日到年底,话题热度至少维持三至四个月。

消费券能够拉动多少消费并不是重点,而是借着消费券的政治行销,能不能将劳工失业、经济衰退的负面情绪,转移成客厅餐桌会议室里全民讨论的乐观话题。民进党政府政治行销的技巧完胜国民党,这是近年国民党节节败退的原因之一,当国民党的立委们还沉浸在11年前马总统「直接发现金」的成功经验,争辩消费券到底创造多少GDP的时候,苏贞昌已经借着振兴经济的名义,启动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行销活动。还有,未来几个月将会有超过1亿张、面额200元或是500元的消费券在2千多万国民手上流转,每张都提醒人民「三倍」的政府优惠,这是政府照顾人民最佳的宣传,一本万利,效益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