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沃墙/「振兴三倍券」问题多 勿变成「三振出局券」
●李沃墙/现任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专任教授及两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为富华创投及兆丰第一创投董事、品丰投顾荣誉顾问。
行政院原拟推出「酷碰券」,准备于疫情缓和后实施,借此提振旅游及消费;但因需结合行动支付,而且民众一个月至少得消费4,000元(台币,以下同),才可领满1,000元的回馈金;不仅不便民,还饱受质疑,最后改为「雨露均霑」的「振兴三倍券」。
行政院于6月2日公布「振兴三倍券」规划,「三倍券」顾名思义,就是把新台币1,000元变成3,000元。预计于7月1日开放纸本与数位版本发放,7月15日开放使用上路,期限至12月31日止。实施对象包括全国2,300万民众,以及15万名有居留权的配偶也都能领。
「振兴三倍券」区分为「纸本」与「数位」两种形式。其中,数位券又分为信用卡、电子票证(悠游卡与一卡通等)、电子支付(街口、LINE Pay)三种方式。「振兴三倍券」使用范围,基本上吃喝玩乐皆可,诸如护发、百货、餐厅、书店、演唱会、旅游住宿等实体消费;但电商网购、缴税、缴罚单、规费、礼券、烟品及保单缴费、股票等则不能使用。然而,民众对于领取程序及使用方式过于繁杂感到眼花撩乱,限制多也导致不少批评;再者,能否创造预期的消费乘数效益也备受质疑。
▲行政院公布振兴三倍券使用方式。(图/行政院提供)
「振兴三倍券」原意系希望透过每人支付1,000元,换取3,000元的消费券来促进消费,但仔细探究,其潜在的问题可不少。
一、政府宣称以500亿创造1,000亿的消费,并期透过消费乘数效果带动经济成长。所打的如意算盘应是以人口2,300万估算,若每人先拿出1,000元出来兑换,则政府可回收230亿,加上行政费用近10亿,实际支出约240亿;但每人若消费3,000元,则可创造约690亿消费总额,即花三分之一的预算可获得三倍效果,何乐而不为?持平而论,若扣掉行政成本以及民众付出的240亿,净效益最多仅400多亿而已,而且也不可能每人都利用此券消费,要达三倍恐是纸上谈兵。也因此,有人揶揄地称,若有三倍效果,那政府大可推出「六倍券」、「九倍券」岂不更佳?
二、当前失业、无薪假及被减薪者愈来愈多,于经济的弱势团体也不少,要民众先掏腰包缴1,000元,再领3,000元振兴券消费,恐怕意愿不高。此外,也可能有人急需现金而折价出售三倍券,而藉收购三倍券套利者恐大有人在,衍生不少后遗症及社会乱象。
▲实体「振兴三倍券」分成5张200元及4张500元。(图/行政院提供)
三、「振兴三倍券」面额有500元及200元,且使用时有「三不」规定,「不得换现、不得找零、不得储值」。200元面额不仅不适合小额消费,还不如民间的礼券可找零,使用上根本没有弹性。此外,采取非纸本领券方式还得先消费3,000元后才有2,000元回馈,对消费者来说,消费欲望已大大降低了。
四、疫情指挥中心预告,经济活动约6月7日左右解封,但「振兴三倍券」要到7月才开始申请,迟至7月15日才能开始消费,使用时机太晚,恐降低振兴经济的契机。
▲「三倍劵」过于复杂的规定,恐会降低消费意愿。(图/行政院)
若无法化繁为简 则应考虑发现金
平情而论,马政府时期的消费券效果并未如预期来得大;据财政部的统计结果显示,消费券发放的替代效果偏高,又消费未能多次流通,乘数效果有限,对经济成长的贡献未如预期。
笔者以为,既然政府不喜欢用马政府于2009年后金融海啸时期推出的3,600元全民「消费券」,而后发挥不少创意,大费周章宣传振兴三倍券,恐陷于雷大雨小,效果不如预期。
于今之计,其一,制度过于复杂只会增加替代效果;应化繁为简,方便民众领取及提升消费意愿才是上策。其二,若无法化繁为简,还是采直升机撒钱(Helicopter Money)方式最佳,发现金犹如及时雨,这是一种被视为公平,快速有效,让人民有感的政策。且政府直接给现金或直接入帐,省时省事,去繁为简;民众对于这笔从天而降的小财富会当做小确幸,乐于拿去消费,而不会拿去储蓄;因而可有效地刺激消费,并促进整体经济活动。
坦然言,任何财经政策利弊互见,而应取利大于弊者,且成本低者为优先实施。美国、加拿大、英国、西班牙、澳洲、香港、新加坡、日本及韩国已实施直接发放现金纾困,难道这些国家执政当局未经大脑思考?政府当局又何必执著于创意,最后让「振兴三倍券」重现「万元之乱」,成为「三振出局券」。
热门推荐》
►单骥/通奸罪除罪化的经济观
►单厚之/三倍振兴券要振兴谁?
►美国遍地烽火:我们该如何理解美国的种族不平等►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