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Taiwan」超夯! 4大关键让台商、外商抢「投资」台湾
▲受到美中贸易战影响,不少台商有意愿返台设厂,届时将迎来一波鲑鱼返乡热潮。(示意图/记者季相儒摄)
文/今周刊
「目前因中美贸易战,委托本公司寻找台湾工业厂房的企业,已超过125家。其中有些中国台商,急着要在明年1月1日前,先租后买,若您有认识的上市柜公司有意出售厂房,请与我们联系。」10月底,一位信义房屋全球资产中心仲介,悄悄对熟识的企业主发送这项讯息。该仲介透露,11月以来,委托案件仍以每周平均4到5件的速度成长,这是他入行多年来不曾经历的热潮。
在上海发展近30年的太和生技集团董事长郭靖凯,早在2016年,就开始物色台湾的工业区土地。郭靖凯一直采取「边走边看」的态度;直到今年中美贸易战开打,化妆品被美方列入制裁清单,郭靖凯决定以最快速度回台设厂。
轮胎大厂建大工业总裁杨银明计算:「中国生产的轮胎,进美国要先被课75%反倾销税,贸易战以后还可能再加25%关税,等于成本翻倍,根本没办法做。」
从房仲业者释出的讯息与两位经营者的策略,可得到明确结论:台湾,是企业因应中美贸易战的避风港。
长期研究台商的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院长陈明璋更乐观地说:「这是20年来最好的时机,政府只要创造条件、说明投资机会,一定有很多台商回流。」
「光是这3个月,就有超过40家国内外企业,明确表达投资意愿。」桃园市长郑文灿指出。
11月8日,行政院院长赖清德亲自主持的「加速投资台湾专案会议」,主题就是由国发会报告《欢迎台商回台投资行动方案》。
政府应该积极,因台湾投资环境长期不振,早已不是新闻。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2018年世界投资报告》,截至2017年底,台湾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为868.2亿美元,绝对数值不到韩国2305.97亿美元的4成。
「当外国企业对一个国家失去投资信心,直接的影响是产业无法升级、经济失去动能;长期而言,将造成薪资成长停滞、人才外流、产业空洞化等后遗症,进一步使投资环境恶化。」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李沃墙提到。
「过去的主流就是便宜,但未来便宜将不再是唯一考量。」曾任友达光电总经理的天来创新集团董事长陈来助预测,全球产业结构终将走向两极化,一端是将成本压低到极致,另一头是强调高附加价值。
受限法规捆绑影响创投、专业人才来台意愿
「在《劳动基准法》之下,专业与管理人员的工时如何规范,要有新的思惟。」这是美国商会在《2018年台湾白皮书》中,提出的具体建议;美国商会强烈建议,「《劳基法》应至少要区分出薪水在一定等级以上的白领阶层。」
美国商会认为,政府以营业额作为新创企业聘用外籍经理人门槛的规定并不合理,恐将限制了初期不易创造营收的新创企业发展性。
对此,国发会表示已透过「优化新创事业投资环境行动方案」,以及推动《外国专业人才延揽及雇用法》、《新经济移民法》立法等工作,逐步放宽外国专业人士来台规定,吸引并留住台湾需要的外籍人才。(阅读全文…)
本文为精采摘要,更多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146期)。阅读更多文章,欢迎加入今周刊粉丝团&LINE
你可能也会感兴趣》鲑鱼返乡的台商,究竟对台湾是好是坏? 川普打美中贸易战来真的 台商何不自陆返台? 台商在中国大陆赚容易钱的时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