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贬值救经济成安倍及台湾困局
文/杨政谕
前言:后金融海啸时代,国际贸易不平衡的趋势正在逆转,最大出口国中国正在转向内需经济,最大进口国美国则正将制造业回流本土,全球贸易增长大幅减缓,出口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冲击最深,这是安倍经济学与台湾的共同困局。
汇率贬值就能刺激出口产业,出口兴盛就能提振就业机会与国民所得,所得增加就能带动整体消费及内需经济;接下来,日本经济就会展现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以上就是安倍经济学的简单流程,其中各自牵涉到一些基本假设。先前,各界争论的焦点在于出口提升能否转化为薪资成长,然而在日本今年第三季(七至九月)经济数据揭晓后,就连原本较无疑虑的假设──贬值能够刺激出口,如今看来似乎也是一种「假设错误」。
这一季,日本GDP(国内生产毛额)的年化成长率是一.九%,较前一季腰斩,而安倍力拚的「净出口」,则较上一季不增反减,下滑○.六%。
贬值无效,这个现象或许会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感到意外,但包含台湾在内的所有出口导向国家,其实也都该用更严肃的眼光看待安倍经济学的意外掉漆;尤其,当你想到日圆先生木神原原英资对于日本出口不如预期的那句解读:「因为时代已经变了,全球经济都在转型,就连不断举债消费的美国,逆差都在缩小当中。」
是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全球经济成长的动力来源,正从过去的贸易驱动,转变为内需驱动时代。而木神原原口中的「全球经济转型论」,其实也已经有了初步的数字可证。
摊开长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国际贸易成长率和全球经济成长率之间,在不同阶段都存在着一定比率的关系:自一九八六年到九五年间,国际贸易成长率与全球经济成长率相去不远;这段时间,世界局势横跨冷战后期至「后冷战」的初期,国际间正在试图打破贸易往来的壁垒高墙,在这个「全球化」的暖身期,经济成长主要来自于成熟国家的内需经济。
一九九六年至○五年,全球化大步向前,欧美国家与新兴国家的经济路线也开始出现了鲜明差异。经历九七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新兴亚洲国家,在此期间以累积外汇存底为重要目标,努力生产、外销出口,再用赚来的外汇购买成熟国家债券,形同于借钱给成熟国家消费;相对来说,欧美成熟国家则是不断拉高债务,以「举债」的方式维持国家经济成长。
成熟国家乐于消费,新兴国家大量出货,这样的模式让全球贸易量大增,以平均数字来看,此阶段的全球贸易成长率约达全球经济成长率的两倍以上,这是一个贸易驱动经济成长的年代。
这样的盛世一直维持到○八年,在陆续爆发金融海啸与欧债危机后,「改革」逐渐成为欧美国家的关键词,在美国,改革的重点是「制造业回流」,在欧洲,则是「撙节」,两者的共同结果,就是减少进口。
于是,二○一一年至一二年,全球贸易与经济成长率的关系,仿佛又回到了冷战时期的水准,比率数字下降到○.八%。随着欧美大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进口需求减少,贸易活动将不再是驱动经济成长的主力。
在木神原原英资眼中,这样的结构性转变,正是安倍经济学「以贬值拚出口」效果不如预期的重要原因;殊途同归的,国内学者亦认为全球经济结构转变至此,的确也到了出口国必须重新思考未来战略的时候。
「过去,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都会压低汇率来提高出口竞争力,追求出超来强化经济成长,但逆差国家怎么办?」金融研训院董事长许嘉栋说,出口国长期以压低汇率提升出口,就会造成国际贸易失衡,「这不是好事,顺差国以邻为壑,在国际景气不佳时,逆差国家往往只好选择祭出保护主义。」
欧美需求减缓加上保护主义抬头,这些因素都将让出口成长的难度愈来愈高,政府也必须为了刺激出口付出更多资源,愈想「拚出口」,资源愈是倾斜,牺牲的,则是安倍剧本中扮演「经济转骨」关键角色的「消费」。事实上,○二年日本也让日圆一口气贬到一一○元水准,但当时不只薪资未见成长,甚至出现出生率下滑、资产价格浮涨等问题,才在○七年终止这场贬值实验。
安倍掉漆后 台湾还要继续拚出口?
过去几个月来,出口业者不断要求央行总裁彭淮南降低汇率救出口,「不过,央行在协助出口商部分,真的已经相当努力了,出口商不应该再继续要求。」许嘉栋说,就算要与主要贸易竞争者韩国比,跟韩元比起来,台币兑美元不见得贬少涨多。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公布的实质有效汇率指数(REER),十月的台币比韩元还要来得低,出口商以「台币贬不够」作为出口不振的理由,其实不尽有理。而台湾长期阻升汇率所带来的「内需不振」后遗症,其实也值得安倍借镜。
汇率偏低的直接影响,就是进口物价上涨,进而冲击国人购买力,影响消费与内需的成长动能。十一月间,一群世新大学财金系硕士生突发奇想,在假油议题火热之际,他们分析了食用油价格的影响变数,结果,在预设的多项变数中,影响食用油价格的首要因素是国际棕榈油价格,其次就是「实质有效汇率」。
「如果油厂老板都很老实,以目前的台币实质有效汇率来看,油价可能会比现在高出许多。」这是学生的结论。当然,这份报告不足以证明食用油与汇率的精确关系,但汇率与进口物价的「反比关系」却是必然,这也就是彭淮南不断强调的:「汇价不可能同时让出、进口商满意,更要为广大消费者及一千五百万弱势机车族着想。」
「连中国都在转型内需了,你们也应该想想新的成长计划。」这是木神原原英资给台湾的建议。的确,中国正在试图提振内需,这个计划走了三年,至今虽然仍在跌跌撞撞,但至少已经正面回应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既定趋势。
仍然卡在「出口救经济」思惟里的我们,面对的问题其实和安倍的困局相似,是不是该想想,为了「拚出口」,台湾已付出多少成本?而在世界经济转型的此时,「拚出口」又能拚出什么样的未来前景?「停止一味追求出超」,或许才是台湾的答案…【全文请见今周刊885期 】
编按:本文摘自12月4日出刊之《今周刊》885期封面故事「安倍的困局」,同期内容除本文外,并有「日本要有活路 启动良性循环是关键」等系列报导,更多内容请参阅885期《今周刊》。(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资料来源:今周刊885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