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太猛人民币被拒收 央行「三大原因」整治乱象

支付宝微信钱包电子支付已在大陆成为常见的支付方式。(图/翻摄自央视财经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电子支付是大陆主流消费方式,大到生意往来,小到市场买菜都用手机转账,也因此出现了不少拒收现金情况。央行于7至12月大力整治,共处理拒收现金行为602起,其中 558起已全部整改到位,44起正在处理过程中。此次整顿有三大原因,拒收现金属违法行为、损害了公平正义事关民生

据《中国新闻网》5日报导,今年7月至12月是央行处理拒收现金工作的集中整治期,全国共有602起,经约谈、政策宣传和批评教育,558起已全部整改到位,44起正在处理中。整治焦点集中在政务公共服务,包括水电瓦斯缴费、新零售交通类、餐饮业景区人口密集和涉外场所

央行在整治工作中发现,部分「拒收现金」投诉是因为商户消费者之间支付使用的面额、纸硬币等未达成一致产生的,并非商户拒收现金。此前,有消费者投诉在盒马鲜生消费必须使用其APP,现金无法使用。经由整改后,盒马鲜生所有门店都开设了现金通道,并张贴了清晰的现金支付标识指引牌。

▼多地出现只能用电子支付的情况。(图/澎湃新闻)

央行为什么要大张旗鼓整顿拒收现金?澎湃新闻指出,有三个原因很重要。

1、 属于违法行为,人民币会失去支付功能大陆《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国境内的一切债务,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拒收。如果长期拒收现金,人们会对现金丧失信心,人民币将失去支付功能。要知道所有的支付方式都是建立在人民币上的,最终的后果是任何支付手段都无法购买商品经济崩溃,民不聊生。

2、 损害公平正义电子支付虽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使用。老年群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他们难以掌握开通电子银行,绑定银行卡,使用支付APP的复杂程式

黑龙江一位67岁的谢大爷7月在超市准备结帐结果排了很长的队伍被告知不能用现金,他激动表示,「我拿的是人民币啊!不是假币!这是在是羞辱我老头不会用微信吗」。

3、 事关民生央行的整顿行为是「中性」的,不是打击电子支付等其它支付手段的发展目的主要是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活权益。央行表示,「发展各种支付手段是为了民生,保证所有人能够畅通的使用现金也是为了民生」。

江苏无锡惠山区于9月被发现,辖区23个地铁站停止现金充值,只能电子支付。检察院下发司法建议,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无锡支行加强监督,督促恢复现金充值方式,保障各类群体的出行便利。

▼被拒收现金的谢大爷情绪激动。(图/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