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血脂不能只看胆固醇 疏忽「跷跷板效应」 反增心血管病风险
调控血脂不能只看胆固醇!若是疏忽「跷跷板效应」,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示意图/Shutterstock)
想要身体常保健康,必须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三项指数,这已经是台湾民众基本的养生概念。不过若是不适当调控,也会造成身体机能失调。以糖尿病患为例,除了控制血糖之外,血脂也是重点。但除了胆固醇被大家关注,三酸甘油脂数值也不容忽视,治疗时两者之间有时会造成所谓的「跷跷板效应」,反而增加罹患心血管共病的风险。
●高血脂症有3种 混合型更棘手
高雄基督教医院院长卢介祥医师指出,所谓的脂肪,其中主要是胆固醇与三酸甘油脂,一般来说,人体血脂含量理想浓度为总胆固醇小于200mg/dL、三酸甘油脂小于130mg/dL,如果超过就是高血脂症。
不过正因血脂中包括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因此统称的高血脂症其实分为3种:
1.总胆固醇超标、三酸甘油脂正常型。
2.总胆固醇正常、三酸甘油脂超标型。
3.总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都超标的混合型,血中胆固醇高于200mg/dL,同时三酸甘油脂也高于200mg/dL。
●总胆固醇指数 并非越低越好
许多人一见到健检报告中总胆固醇数值红字就紧张。但其实胆固醇是制造荷尔蒙的原料,包括性荷尔蒙和抗压荷尔蒙等,因此过高或过低都不好。
总胆固醇指数并非越低越好,细看其中数值适当调控,更是关键。(图/中时新闻网制作)
●比起胆固醇 三酸甘油脂更是混合型高血脂症指标
卢介祥医师指出,尤其对糖尿病这类代谢疾病患者来说,通常患者都会好好控制血糖的数值,但多数人并不了解自身血脂异常的状态。
超标的三酸甘油脂比总胆固醇更为可怕,不但导致肥胖,更是造成罹患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脑中风的高危险因子。
比起胆固醇,三酸甘油脂更是混合型高血脂症指标。(图/中时新闻网制作)
●改变生活型态 是治疗混合型血脂症的首要关键
一旦透过抽血检测与医师判定为混合型高血脂症,第一时间无须太过担忧。卢介祥医师强调,大多患者可以透过改变生活型态来调整数值。
1.饮食:
→降低三酸甘油脂:减少或避免摄取精致淀粉,少吃蛋糕、面包、含糖饮料、高果糖玉米糖浆和酒精。
→提升高密度胆固醇:适量摄取好油,例如亚麻仁油、橄榄油、坚果等。同时补充优质蛋白质,可以透过牛奶、蛋、家禽、鱼、海鲜、豆类制品等摄取。
2.避免久坐、持续运动:
养成运动习惯很重要,游泳、慢跑、各式球类、骑自行车都是好的运动选择;至少日常持续多多步行,能走路就别搭车。并且在生活中多给自己一些活动的机会,像是园艺、多爬楼梯少搭电梯等。
3.戒烟、酒
●透过降血脂药物调控 需注意「跷跷板效应」
卢介祥医师指出,若是经过3-6个月的生活作息调控后,血脂状况仍未能改善达标的话,会进行药物控制。
透过降血脂药物调控,需注意「跷跷板效应」。(图/中时新闻网制作)
一般来说,statin加上fibrate类的药物,是临床上降低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主力,不过对许多病人来说,对于每天要吃好几颗药物,常常感觉麻烦而刻意忽略,服药顺从性下降,预后的效果也会比较差。
更棘手的是,statin并用fibrate会增加副作用的机率,单一使用还会导致「跷跷板效应」──这是临床上用药后,虽然降低了病人的三酸甘油脂,却提高了原本稳定调控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让坏胆固醇相对上升,这是治疗上的一大盲点,若是患者以为有在吃药就能放心,反而会增加心血管等共病罹病甚至恶化的风险。
不过卢介祥医师也强调,定期透过抽血检查检验血脂数值,就能够检测出是否有跷跷板效应影响。目前临床上也有针对混合型高血脂「跷跷板效应」的复合药物。
卢医师指出,含有Niacin成份的复方降血脂药物,除了药锭本身有statin,可以同时调控低密度胆固醇与三酸甘油脂,透过成分协同效应的加乘性,能让血脂治疗更有效果。同时复合药锭也能减少患者日常要服用的药物数量,提升药物的遵从性和生活品质。
●高血脂症年轻化 生活型态是幕后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多发生在熟龄族群的高血脂症,临床上的确见到发生的年龄层逐年下降,增加不少正当青壮年的患者。
高雄基督教医院院长卢介祥医师指出,高血脂症有年轻化的趋势,不良生活型态是罹病关键之一。(图/卢介祥医师提供)
卢介祥医师强调,高血脂的高危险族群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肾脏病等病患。有些高血脂症有家族遗传的可能性,可能家族成员的胆固醇都偏高。
虽然有部份高血脂症是家族遗传,无法预防,但后天生活型态绝对更是举足轻重的关键。卢医师再三提醒,「高血脂症是可以被控制或调整回正常数值的」。建议民众定期健检,注意各项血管数值指标,提早改变生活方式,不但能延缓血管病变发作时机,已经超标的红字,绝对也能漂亮逆转胜!